前不久,有网民将14个上海高档住宅小区的近3600家业主姓名、宅电等信息上传在百度上,造成业主们的公愤,之后,百度已经删除了这些个人信息。可此事就这样了结了吗?笔者认为,谁泄露这些信息的,目的何在,行为是不是涉嫌违法,百度是否存在连带责任等等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其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早已不是个案。从推销装修到卖保险,从劝你小孩上幼托班到加入某某俱乐部,莫名而来的电话、邮件、推销信函,常常让人应接不暇,而遭受骚扰的前提,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出卖了。笔者小宝宝出世头几个月里,几乎天天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开口就叫“你是某某的父亲吧,我们的幼教很棒的”、“你太太的电话怎么打不通啊,你小宝宝该去剪头发了”,似乎像你家里人一样,对家庭情况一清二楚!更有甚者,一家自称“儿童预防中心”的机构来电,一开口就问“小孩预防针打了吗,要赶快打啊,晚了不好”,让笔者信以为真,连声感激。可到最后,却奉劝你剪头发要找正规机构,去“小××”公司剪头就很好,马脚才露出来,唉!同样,一位朋友在购买商品房之后更惨,电话常常被打爆,自己家信箱里的传单和信函塞得满满的,都是“装修咨询”、“家具特卖”等等内容,还有不少中介来电,“你新买的房子要抛售吗?”弄得他干脆换了个电话号码。从买车到买房,从办信用卡到生孩子,都市人在每一处填写的个人信息,一转眼就让那些目的明确的推销者获悉了,这该怎么办?
从法律角度来看,泄露个人信息已经构成违法。我国在2009年修订了刑法,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新罪,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只可惜,2年多来,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越来越高,但真正被法律追究责任的人还很少,一则泄露的途径有隐蔽性,有时候调查不易。更重要的是,由于国人对于个人隐私权的重视才刚刚起步,加上维权途径复杂,绝大多数受骚扰的老百姓,并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最终都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要杜绝个人信息随便被泄露的情况,必须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几件泄露案件一查到底,并将结果公诸于众,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对于填报个人信息的每一环节,进行源头管理。例如,我们与银行、医院、房产商签订相关购买和服务合同时,条款各种各样,常常是霸王条款,更多地是保护企业的利益。而“不能随意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否则消费者有权追究法律责任”等内容条款就很少见,有关部门能否对此进行硬性规定,督促所有机构、企业必须重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