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起,广西已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这三类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松绑”,可以直接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这个“久违”的消息让不少公益人士拍手称快。
“松绑”:
草根公益组织
纷纷鼓掌叫好
据了解,之前草根公益组织因为找不到“婆家”即主管单位,无奈以“黑户”的形式存在。由于没有登记,就没有对公账户、固定场地、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行动规模难以扩大。由于缺乏对公账户,无法从基金会或爱心企业申请善款,活动资金十分紧缺。
身份、管理和经费,成了制约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的三大瓶颈。
去年7月以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发出为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松绑”的呼声。
近日,记者从广西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广西已经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这三类社会组织“松绑”,可以直接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广西已走在前列。该局局长梁维平说,广西廖荣纳基金会等多家无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已直接登记,喝了“头啖汤”。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义工欢呼——广西公益慈善的机遇期真的来了。
反应:
“大组织”兴奋
“小组织”危机
得知可直接登记的消息后,公益组织的情绪出现两极分化:“大组织”摩拳擦掌,“小组织”担忧前景。
八桂义工成立4年多来,有1200名义工登记在册,截至2012年5月20日,共举办义工活动275次:进社区服务50余次,遍及南宁30多个社区;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扶助;进学校、下乡助困助学;开展环保活动(清理邕江垃圾、清除城市“牛皮癣”等)27次;维持交通秩序服务25次;玫瑰义卖捐资助学活动5次……2011年,开展了“八桂心泉”、“梦想小屋”、“衣加衣”等项目,扩大了社会影响,募集善款、货物累计价值超过80万元。
尽管八桂义工在市民心中积累了口碑,可苦于缺少“婆家”无法登记。5月15日,筹备注册两年多的八桂义工终于迈出登记第一步——广西民间组织管理局核准其名称为“广西八桂义工协会”,有关注册登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义工们期待注册后在公益市场大展拳脚。
据悉,公益组织要注册,要注入活动资金不少于3万元、配备专门的办公场地。这类似于工商部门对于公司登记的管理,防止出现“皮包”公益组织卷走善款。
不少“小组织”却为此犯难。“要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方可登记。我们组织很小,拿不出这笔钱。”一名从事助学活动11年的公益人士如是说,他认为3万元的“保证金”门槛有点高,“松绑”政策难以惠及到他们。
解读:
竞争和淘汰
带来规范化
“松绑”政策出台,有人担心会缺乏管理和监督,也有人担心部分“小组织”因缺少合法身份被淘汰。专家表示,竞争和淘汰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公益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梁维平说,“松绑”后,将从“垄断化行政型慈善”转变为“市场化服务型慈善”,通过竞争与淘汰会使公益组织越来越规范化。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鼓励全民慈善的有效手段。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玉生一直关注广西公益慈善。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走专业化道路,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善款和志愿者这两大资源的管理上:对资金,应规范财务制度,提高公信力;对志愿者,应通过激励、关怀等方式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冲击:
“良心账”正规化
需要培训指导
王玉生表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命力,依赖财务公开透明。
财务正规化给很多草根组织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据悉,大部分草根公益组织通过发票报账的比例很低,以收据、“白条”为主。
一名从事助学活动、有4年经验的义工担忧财务“发票化”后,会给爱心活动带来不便。一次下乡慰问贫困学生家庭活动中,她得知孩子老人已3个月不知肉味,当即决定送30元钱的猪肉。由于路边摊没发票,她只能拿“白条”报账。如何从靠打“白条”的“良心账”向正规账转变,对草根公益组织是一种考验。
最早在深圳直接登记成功的公益组织“壹基金”,在全国公益慈善颇具影响力。该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财务“阳光化”。他们聘请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和毕马威国际会计师公司对善款的收支进行审计,由凯誉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善款的财务报告。
从财务状况混乱到一项项收支清楚披露,草根公益组织必然会经历一个过渡期和阵痛期。一些太过专业的财务内容,可能造成公益路上的困扰。这需要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