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傅山先生诞辰四百周年

1傅山其人

  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柄于后。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袁继咸,是明末海内咸知的鲠直之臣,提学山西时,以“立法严而用意宽”的精神宗旨,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极重于文章、气节的教育,对傅山影响颇深,傅山亦以学业精湛、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崇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捏造罪名诬告袁继咸,陷其京师狱中,傅山为袁鸣不平,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行赴京为袁诉冤请愿。他领众生员在京城北京四处印发揭贴,申明真相,并两次出堂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袁继咸得雪之日,魏忠贤的走卒——张孙振,亦以诬陷罪受到谪戍的惩罚。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全国,傅山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赞扬,名扬京师乃至全国。

  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土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清军入关建都北京之初,全国抗清之潮此伏彼起,气势颇高,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强大,早日北上驱逐清王朝匡复明室,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密谋策划,积蓄力量,初定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从河南武安五汲镇起义,向北发展势力。然而,机事不密,宋谦潜往武安不久,即被清军捕获,并供出了傅山。于是傅山被捕,关押太原府监狱。羁拘期间,傅山矢口否认与宋谦政治上的关系,即便是严刑逼供,也只说宋曾求他医病,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一年之后,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傅山的确诬报,相应释宥”的判语,将他释放。

  傅山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那些“松乔”、“侨黄”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后,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联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后,傅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又在皇帝思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人”的评价。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正统思想的作梗,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无不打着大汉族主义的烙印,这些则应引起当今学者和研究者的注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不久则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摘自《晋阳豪杰》,倩青、柯夫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傅山书法碑林公园

????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两岸稻花香,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汾河东岸飘逸出浓郁的涵墨芳香--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明清书法墨迹精品的综合性旅游景点碑林公园。碑林公园的建设,是太原市委市政府1990年、1995年为太原市民办的实事中的项目,总投资676万元,它是我省文化建设迈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碑林公园位于汾河东岸,劲松路西,北起康乐街,南至双塔西街,迎泽大街山西国际大厦往南800米处汾河公园旁。公园占地13728m2、建筑面积4577.01 m2、碑廊489.6延长米、草坪5800 m2、水面1100 m2,园内植物总数2134株,各类花卉400株,品种88种,绿地率和植物完好率达到52.7%和98%。它是一座初具规模新型的专业性强的文化公园。

   碑林公园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闲于一体。在我国众多的碑林胜地园林景点中风骚独领、别具一格,博得“三晋一绝无价宝”、“传统教育好阵地”等美誉佳话,曾被省、市教委命名为“德育教育基地”。迄今碑林已收藏各种碑石418通,这也许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个缩影。

3傅山书法《丹枫阁记》

4顾炎武与傅山

 顾炎武与傅山都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他们曾在太原有过三次亲密的聚会。

   1663年(康熙二年),顾炎武与傅山第一次在傅山当时的住处松庄会面。松庄在太原东南。《双塔寺雅集记》曰:“出太原郡城东南行七八里,有寺曰永祚,双塔巍然,其下为松庄傅隐君青主所居也。”顾炎武系江苏昆山人,比傅山小7岁,这一年已经51岁,他来山西这已是第二次。他远离家园北游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江南屡次参加抗清斗争的失败,其时郑成功已率部退往台湾,僻处西南一隅的永历政权也寿终正寝,眼看复明大势已去,他决心“笃志经史”,把自己的晚年贡献给著述事业。二是豪绅叶方恒对他的迫害:顾炎武祖上曾世代为官,后来家境衰败,迫于生计,他将祖上遗田800亩典押给同郡富豪叶方恒。叶乘人之危,图谋仗势侵吞。顺治十二年(1655年)其与原在顾家做过仆人的陆恩狼狈为奸,策划以勾结海上抗清武装的罪名告发他。顾炎武闻讯于当年五月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于是叶方恒借机将顾炎武绑架,必欲置之于死地。后来,幸亏友人归庄等人及时营救,将这一案件交由松江府审理才算脱离虎口。顾炎武出狱后,叶方恒派遣刺客尾随不舍,于第二年五月在南京太平门外将他杀伤;同时派人洗劫他在昆山的故宅“尽其累世之传以去”。时局的险恶,豪绅的陷害,迫使顾炎武决意远离故土,到他久已系念的中原大地去。

   顾炎武早就仰慕身在晋地、比他年长的傅山。崇祯年间傅山率众赴京为师长提学使袁继咸冤案请愿最终获胜、诬陷者巡按御史受到应有惩处事他由衷敬佩;“甲午朱衣案”傅山在狱中坚贞不屈整整与清统治者周旋斗争了一年的硬骨头精神更令他心折。数年前傅山闻听郑成功、张煌言屡屡战败清兵的捷报前往江淮接应时他们还邂逅相逢,一见如故。如今在莫逆之交的故乡相会,他怎能“不亦乐乎”呢!

   傅山正是在南游江淮归后不久开始了他“松庄烟树十余年”的“侨居”生活的。他住在松庄,就别号“松侨”,其含意是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虽居故乡,如居异域。松庄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北是丘陵,村南是一条漫长的沙河滩,每当雨季便有山洪从东向西流去。自顾炎武来后,傅山夜夜与他抵足而眠,白天就常到这河边散步。他们除了谈论天下的兴亡、国事的变幻,还有更多的人生和学问方面的话题。他们精神的共鸣之处真是太多了:不仅同重民族大义和操守气节,而且都有广博学问,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谈;另外他们对音韵、训诂、考据之学也极为精通,吟诗赋文更是旗鼓相当的行家里手……这一切都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天每夜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而诗歌的互相赠答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

   临风吹短笛,属刂雪荷长铲。

   老去肱频折,愁深口自缄。

   相逢江上客,有泪湿青衫。

   这是顾炎武赠傅山的一首诗,题为《赠傅处士山》。其大意是说自己访问傅山,就是探询复明的梦;傅山过着荷铲掘雪的清贫生活,却“临风吹笛”;老来我们彼此都屡遭挫折,愁苦深积,但在文网严酷的今天只能自缄其口;今日相逢,得遇知音,不禁泪湿青衫!

   傅山看了挚友相赠的这首诗,心情无比激动,便立刻步原韵和了顾炎武一首诗,诗题是《顾子宁人(顾炎武字宁人)赠诗,随复报之如韵》:

   好音无一字,文采会贲岩。

   正选高松座,谁能小草铲。

   天涯之子遇,真气不吾缄。

   秘读朝陵记,臣躬汗浃衫。

   其大意是说:抗清复明的好消息一个字都没有,我们只有以文采相会观察局势的发展;我正在物色能经得起风霜严寒的高山之松,却偏偏天下多是奴颜婢膝的小草,我们虽然远隔天涯,但一旦相遇,便尽吐肺腑之言;而今我又秘读了你的《朝陵记》,为你的气节深深感动,同时自愧得汗流浃背!

   《朝陵记》是一年前顾炎武在北京谒明崇祯思陵时所作之文,对明朝的覆亡极尽叹惋之情,在文网森严的情势下,只有最可靠的知己才可出示,而傅山得以“秘读”,足见他们之间的信任之深。

   顾炎武在松庄与傅山盘桓了不到一月便又踏上了他“行万里路”的旅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的是为了著述事业的完成。从康熙元年(1662年)起他北游的踪迹扩展到河南、山西、陕西各地,这期间他除撰写大量的诗文杂著外,全部精力几乎都用于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日知录》的写作。他以友人所赠的二马二骡装驮书卷,攀山越岭,不辞劳苦,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实地考察,并从历代史书、方志中辑录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及地理沿革等材料,然后就在旅行的间隙或在自己的侨居处山东章丘等地奋笔写作。他与徐霞客一样,一生主要的著作都是在后半生25年的行旅生涯中完成的。

   1666年(康熙五年)顾炎武在幸免于文字狱“庄氏明史案”(其好友潘柽章、吴炎等惨遭杀害)的祸端后由汾州又来太原造访傅山。这时著名学者秀水朱彝尊、南海屈大均正来拜访傅山,因而他们也都得以相识,而订交,成为志同道合的友朋。这次顾炎武访问傅山还有一个小故事:顾住在傅山松庄寓所,天大亮了还未起床,傅山呼叫他说:“汀茫久矣!”顾炎武刚醒来,听不懂傅山的话,一时怔住了,问傅山何意?傅山说:“子平日好谈古音,今何忽自昧?”顾炎武一想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古音“天”字读作“汀”声;“明”字读作“茫”声,“汀茫矣”就是“天亮了”。两位大学者之间开的这个小玩笑也充满学问,由此亦可见其风神概貌。

   这次相会,顾、傅之间又有唱和诗三首。傅山的诗是《晤言顾子宁人,还村途中,叹息有作》,这大约是傅山入城回访顾炎武,回家途中思绪联翩、感情激荡倏尔吟成的:

   河山文物卷胡笳,落叶黄尘载五车。

   方外不娴新世界,眼中偏识旧年家。

   乍惊白羽丹阳策,徐领雕胡玉树花。

   诗咏十朋江万里,搁吾伦笔似枯槎。

   这首诗大意是说:满清入主中原,胡笳声席卷中华山河、故国文化;幸有顾炎武这样的志士学富五车,风尘仆仆载书到各地传播民族气节思想;我已是方外之人,无法适应这异族统治下的“新世界”;可眼中偏能有缘认识你这样的抗清志士,好像“旧年家”(老相识)一样;我惊服你羽扇翩翩策划江南抗清斗争的智慧;又仔细品味你充满反清思想的诗文作品;你的诗所吟的都是像南宋抗金志士王十朋、江万里一类的斗争事迹;我的诗却像枯槎一样只好搁笔了。这首诗满怀激情赞扬了顾炎武矢志不移决心弘扬民族气节和保存故国文物的斗争精神。

   顾炎武为傅山的这首诗感动万分,他立即步原韵和了两首,同题为《又酬傅处士韵》,这里我们只引一首: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能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渔槎。这两首诗典故甚多,此处不便一一解释,其大意是以“陵阙生哀”、“河山垂泪”写明亡引起的故国之思;以关塞遍吹胡笳、不见中原战车写抗清失败所产生的遗民之恨;以刘琨、阮籍、张良比况傅山,高度赞扬他的遗民气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更写其老当益壮、奋斗不息,成为至今广为流传的名句;又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而攻灭塞浞以及刘秀灭莽中兴的历史共同慰藉勉励,鼓舞斗志!

   顾炎武与傅山第二次相聚后不久就又去飘泊了。他出了雁门关,与曾三年前在代州订交的友人李因笃等二十余人“鸠资垦荒于雁门之北”。不久得知自己在《忠节录》“逆诗”案中受到牵连,为澄清真相毅然南下济南投案。当局不由分说将他关进监狱。后来还是由李因笃等大力搭救才取保出狱。出狱后他仍潜心于著述,在完成《音学五书》后还撰成《郡县论》、《生员论》、《钱粮论》等一系列具有历史价值的文论杂著。他精心撰写的《日知录》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纷纷向他提出转抄的要求,于是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将已写好的《日知录》8卷公开刊行。在这些著作中,他深刻地探寻了“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的缘由;大胆地提出了“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必须“分天子之权”的“众治”思想;呼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一石破天惊的民主主义雷鸣无异是漫漫封建专制暗夜的空谷足音!

   1671年(康熙十年)顾炎武坚辞了大学士熊赐履荐他参与编修《明史》的聘请,第三次从北京到太原拜访傅山。他们这次相聚时间较长,除了忧时伤世、谈政论文、诗歌唱和外,还创办了一些实业。据方闻《傅青主先生大传年谱》考《明史》称:李自成陷京师得勋戚文武诸臣巨金。吴三桂降清攻李,自成奔还京师,火容金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即以骡车纟困载运归西安。敌追甚急,骡马疲惫,沿途埋藏,至西安时只剩十之二三,沿途埋藏之金饼“遂多为晋人先后掘得之”。故山西富人厚赀财。世传傅山与顾亭林(顾炎武号亭林)先生友善,两先生密计经营票号,操纵金融,以图举大事,惟忌招祸败事,故其法只凭口授而不传一字。梁启超《清代学术史》也说:“山西票号相传为傅青主、顾亭林所创办。”章太炎《顾亭林先生轶事》亦云:“近闻山西人言晋人得李自成金,由顾、傅设票号,立新规,天下俗从……有清一代票号制度皆顾、傅所创也。”看来顾炎武与傅山还真是盛极全国二百余年晋商票号的首创者呢!

   票号之前有镖局。据有关史料载这也与顾、傅二先生有涉。近代学者姚映川在《中国的帮会》一文中说:帮会的组织除西北堂、东南堂……而外尚有顾炎武、傅山、戴廷木式等山西的组织,为避免清廷的注意名为标局,后因此而产生山西的票号。顾在江南谋革命不成,在山东又不能立足,乃至山西依傅山。戴廷木式乃傅山老友,祁县人,其父戴运昌与李自成有故。李由京败退,赠其白银若干,运昌即交其子廷木式用于反清事业。戴家又以拳术鸣世,故戴廷木式便与傅、顾密议设立镖局,为商人运送现款。当时山西人多在东北、蒙古、新疆经商,携运现款要雇用拳术精通之武人保镖,成立镖局既可赚得可观的佣金,又可掩当局耳目,还可以聚拢文武双全的人才。这对反清复明的大业是一举三得的上策。傅山与顾炎武参与其事的目的即在于此。

   这次顾、傅在太原相聚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顾自甲申(1644年)以来一直飘泊在外,二十多年来一直过着形单影只的羁旅生活,直到如今年近花甲膝下尚无子嗣。傅山十分关心友人的命运,作为医学国手他为友人诊脉,诊得“断可得子”,于是便多方为其物色配偶。顾炎武十分感激老友对他的关心,但他已过惯了这种萍踪浪迹的生活,而且已把这一生交给了献身的事业,就诙谐地写了一封《谢友人规纳宠书》,婉谢了老友的好意……

   顾炎武孑然一身地走了,从此他没有能再见到傅山。他虽然已定居于陕西华阴,后几年也来过山西几次,但都没有机会再拜见这位他所敬慕的兄长和挚友。1681年(康熙二十年)8月,69岁的他由华阴往曲沃,县令迎他入城,十月他移寓进士韩宣家。第二年正月初四,寓主人韩宣设宴会亲,他还应邀出席,风采依然。八日早他拟去答贺县令熊某及在官诸君,不料上马时失足坠地,于是“疾作,竟日呕泻”,第二天凌晨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使他既留恋又厌恶、既热爱又憎恨的世界!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惦记着傅山,他在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他崇敬傅山,把他比作秦末的高人隐者“商山四皓”,愿意永远和他“相随拾芝草”。两年后,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傅山也随他而去了。

5傅山传说


傅山先生画像

傅山与山西名吃“头脑”

  早餐为一日营养之始,关乎人体代谢盈虚,不可草率任意。各地早餐品种繁多,但能以药性闻名于世的当数山西的“头脑”。头脑是太原的特色饮食,位列晋阳十大名吃,除去独特的味道,另具神奇的食补药效。它的起源还有一段传说。
<P>  故事的主人公是明末的山西名士傅山。傅山字青主,道德、文章著称当世,书法造诣超群。

傅山学问之外还精通医术,尤善妇科。由于母亲陈氏晚年多病,傅山潜心研究发明了“八珍汤”,为老母滋补调养之用。所谓八珍汤,就是用羊肉、羊脂油、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种原料炖煮而成的汤食。陈氏常饮此汤,体质由虚弱转为强健,寿享84岁。

  某日傅山路经太原南仓口一家卖羊杂割(杂碎)的小铺,与朵姓店主攀谈间得知此处生意十分萧条,青主素有恤民之怀,便将八珍汤的做法传授给店家,并为此店取名“元和清”。傅山将八珍汤之名改为“头脑”,在“元和清”三字旁附注“头脑”与“杂割”,通读之意似为杂割元朝和清朝的头脑。从此元和清的头脑名播四方,招牌暗藏民族志节的故事连同美食一直流传至今。


傅山先生与卫生馆

明代末叶,县城东街新立药店字号,取名卫生馆。其财东系傅山之亲戚。掌柜邀请傅山书匾,傅山慨然应允,当即研墨润笔,挥毫成书“卫生馆”三个字,字迹丰满,道劲有力。牌匾落成,招来了众人,凡书法爱好者无不慕名而来,皆赞誉不已。先生亦逗留于本县。一次,傅山借宿卫生馆药店,望管帐先生面容憔悴,闻其声虚弱少力,问其情肠胃不适,切其脉知其脾胃有疾,遂以大茴、小茴、花椒、良姜、桂皮、丁香、玉果等十多味中药配伍成方.嘱其逐日三服。管帐先生遵其言,连服三付即愈。傅山三付草药,手到病除。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交邑城乡,众多百姓身受其益。因其芬芳浓郁,美味适口,久而久之,人们由服之治病而演变为烹凋佐料,迄今300年来,卫生馆五香调料面驰名长城内外,畅销三晋各地。卫生馆匾额则毁于十年动乱之中。

6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活动

  •   
    太原市将举办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活动

    ????山西经济日报讯 (记者王媛)3月14日上午,太原市举办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活动新闻发布会透露:由太原市委、市政府、山西文联主办,傅山书画院承办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展暨傅山书法学术研讨会”将于今年7月底至8月初隆重举办。

    ????本次活动共分三方 面内容,包括全国名家邀请展、全国书法艺术展、傅山学术研讨会。展事开展后,主办方还将出版《傅山书法碑刻精品选》和《傅山书法真迹选》。此外,“傅山真迹展”、“北方草书展”、“北方大字展”届时将同时展出。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在山西启幕

    今年8月1日是傅山诞辰400周年纪念日。记者从3月14日召开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书法艺术展暨傅山书法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三项活动定于7月25日在并举办,目前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征稿工作全面展开。

       傅山先生的书法艺术被尊称为“清初第一写家”,其“四宁四勿”书论开启了书法艺术审美的新阶段。为了在书法界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太原市委、市政府、山西省文联将共同主办“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展事和活动,届时举办的还有“傅山真迹展”“北方草书展”和“北方大字展”,共同把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推向高潮。(来源:山西日报)?

  •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展暨傅山书法学术研讨会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太原召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