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音艺术家刘广宁
凤凰娱乐前日举办了“永不消逝的声音——致敬译制片时代”主题活动,曾为《望乡》、《叶塞尼亚》、《冷酷的心》、《尼罗河上的惨案》、《大篷车》等配音的刘广宁老师在现场应大家的请求“原音重现”。她之前并没做准备,只是稍微想了一下,然后就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父子情深》中的9岁小男孩,还有《巴黎圣母院》中的没牙老太婆,让观众们沉浸在一种时空穿越的震撼感觉中。而现场的许多年轻人居然是第一次“意识”到配音原来也是一门艺术,他们坦陈,自己平日看片时觉得听原版、看字幕是唯一的一种方式,不曾想过配音竟有如此“销魂”的魅力。
面对年轻观众的“惊诧”,老艺术家们也是又悲又喜,悲的是镌刻在一代国人记忆中的译制片如今已经穷途若此,刘广宁痛心地说:“现在很多上海影院都不再播放译制片了”;喜的是,配音经典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会被时间抹灭,是永久的银幕“声波”,年轻观众一旦接触也有可能“爱上”这门艺术。
其实,“配音”在近几年的动画片领域非常活跃,比如,《怪物史瑞克》、《加菲猫》的中文配音甚至可以媲美原版的水准。但是,为何在剧情译制片方面就一蹶不振?对此,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动画片在配音时不受“拍摄情景”、“表演情绪”的限制,可以有大量的发挥余地,比如融入大量中国观众流行的“本土俚语”来减少文化隔阂,增加幽默效果。而真人剧情片则无法自由发挥,而且有对口型等等限制,相对来说“刻板”了许多。
不过,曾为《佐罗》、《苔丝》等配音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孙渝烽认为,这样的解释其实是一种借口,因为在上译厂的“老传统”中不存在“畏难”的情况,“老一代配音演员们会绞尽脑汁寻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就算是剧本翻译已经很出彩,但是在做口型本的过程中,导演、演员仍然会和翻译一起反复推敲,不达到令人叫绝的境界,决不罢休。”
孙渝烽回忆道:“当年,上译厂老厂长陈叙带领大家配《简·爱》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最后那段经典台词应该怎么翻怎么配,从吃饭睡觉都在想,以至于洗脚的时候袜子也没脱。他带领整个上译厂的演员们都痴迷于‘说话’的艺术,才有了当时的辉煌。”
曾为《虎口脱险》、《远山的呼唤》等片配音的苏秀老师也想起一段往事:“配《虎口脱险》时,尚华为法国著名喜剧大师德·富耐尔扮演的乐队指挥家配音,指挥家利用敌人不太懂法语的缺陷,就以东扯西拉、胡言乱语来与敌人周旋。他的台词忽起忽落、节奏紧急、口型极难掌握,必须把台词纯熟地记在心间才能脱口而出,为此,尚华累得血压190,那真是用心血在创作,现在的配音缺乏的恐怕就是这最关键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