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在中国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评书大家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每天一回,每回半个小时。那个时候,一到《岳飞传》播出时间,人们会立马放下手边的事情,一家人或聚在收音机前,或聚在家里的小喇叭下,屏息敛气收听,那时全国上下仿佛只有刘兰芳一个人的声音。 定于7月4日在山东卫视上映的电视剧《精忠岳飞》,长达69集,有众多一线演艺明星加盟,让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版的“岳飞传”充满了期待。为了配合电视剧的播出,山东卫视又把刘兰芳请到了演播室,由她跟儿子一起同台再说《岳飞传》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睹当年刘兰芳风采的同时,又有许多精彩的爆料。
《岳飞传》的前尘往事
“刘老师,你这段的情绪不太对,应该再饱满一些。”
“王岩,这句话的逻辑有问题,应该这样说……”
?山东卫视400平演播室正在录制刘兰芳母子同台说岳飞,一位精神矍铄的男性老者在台下不断地挑刺、指点。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评书大家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按照刘兰芳老师的说法,两人之间的这种合作,从当年创作《岳飞传》的时候就开始了,可以说,两人相濡以沫的一生,也是与《岳飞传》紧密相连的一生。
当年接到录制《岳飞传》的任务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百废待兴。编写评书需要资料,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跑遍了多家图书馆,才找到了一本残缺的《说岳全传》(清代钱彩著)。以这本书为蓝本,又参考其他有限的史料,两人开始了评书《岳飞传》的创作。
为了《岳飞传》能够早日开播,刘兰芳将编写与录音同步进行,即编出一回书,立刻录制一回。她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每天必须写出近万字的书稿,以保证第二天录制一小时的评书。?
创作的艰难是前所未有的,刘兰芳老师告诉记者:“当时我所在的鞍山市曲艺团演出任务很重,每天必须坚持正常演出,我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每天下午1—3点到茶社说长篇大鼓书《明英烈》,6—8:30还要到茶社去听《大隋唐》,夜里回来,把孩子哄睡以后,才能静下心来开始《岳飞传》的创作。 ”
王印权说,那时,他们一家五口,住在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空间如此逼仄狭窄,怎么进行创作呢?
“进门后不是有个小过道吗?平时这个小过道是兼做厨房用的,到了晚上,锅碗瓢盆一收拾,就在过道的地上放一张饭桌,摆两张木凳。厨房就成了临时的书房。”说起当年的情景,王印权满脸的乐呵。
就在这个临时的小书房里,刘兰芳与丈夫俩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书梁子。二人侃出一回书的大概路子后,王印权先去睡觉,刘兰芳继续将书梁子理顺。待写完书稿,临近午夜,刘兰芳叫醒丈夫,由他进行加工润色,自己上床睡觉。到了清晨五点,王印权再叫醒刘兰芳。刘兰芳起床后,先是跑步锻炼,然后阅稿、背书。夫妻俩就像跑接力赛一样,配合默契,分妙必争。?
每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拼命工作。“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是艰苦,但那时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大的劲头,似乎不知疲倦。”刘兰芳告诉记者,那时她每天最多能睡五、六个小时的觉,常常是写到精彩处,难以收笔,便索性一气呵成,干个通宵;说书人全靠一张嘴,两军对垒的大场面要让听众身临其境,厮杀的细节要交代清楚扣人心弦,这很不容易,需要反复推敲。刘兰芳说,干到东方发白是常有的事,困了,她就把头往椅背上靠一靠,睡上三五分钟,或是泡碗浓茶,提起精神继续奋笔。
有一回,刘兰芳在厨房写作,由于疲劳过度,写着写着,趴在炉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后半夜两点多钟了。她口中念道:“男儿当自强”,又打起精神,继续写下去。“男儿当自强”是 《岳飞传》 里岳飞的自勉之言,刘兰芳说她常用来鞭策自己。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时她已经把自己当成男人,甚至当成岳飞了。
不疯魔不成戏,用这句话来形容刘兰芳创作《岳飞传》,可以说恰如其分。每天演出任务结束,刘兰芳回家要坐公共电车。夜里车少,等车时间长,她就在站牌底下掏出笔记本,借着微弱的路灯,边思索边写作。她把这称之为“用小功”。
“有一次,足足等了40多分钟才来了一趟车,等车的人是怨声载道,我可是在那偷着乐呢。为啥?因为那天等车的时间,我为当天要写的那一回《岳飞传》构思出一段精彩的情节。”本是一段艰苦的往事,但刘兰芳回忆起来却非常得意,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历经整整七个月的艰苦创作,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终于创作录制完成。1979年9月1日,辽宁省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了长篇评书《岳飞传》,迅速引起轰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66家电台相继复录播放,大江南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无不被刘兰芳激越澎湃的声音吸引着、振奋着。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除了一日三餐外,还要再吃第四顿饭,这就是每天到点收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毫不夸张地说,刘兰芳创造了中国说书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播放《岳飞传》的那些日日夜夜里,年轻人很少上街闲逛,交通肇事与刑事犯罪也大大减少了。为此,刘兰芳还受到鞍山市有关部门的表彰,称她是维护交通治安模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北京著名评书艺人王杰奎,这位老艺人建国前曾在广播电台说《包公案》,据说使行人忘了赶路,小贩停止叫卖,马路上人迹顿减,因此得号“净街王”。由此说来,刘兰芳可以称得上是80年代的“净街王”,凭借《岳飞传》这部题材,刘兰芳用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征服了亿万人民。
一代评书大家的丈夫和儿子
“《岳飞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首先还是它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原因。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卖国贼的诬陷,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而当年,‘四人帮’这些当代的‘秦桧’,又制造了多少冤案,迫害了多少‘岳飞’?听众同情岳飞,痛恨奸贼,借说书人之口,泄胸中的怨愤,抒悼念忠烈之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说起《岳飞传》的火爆,坐在台下的王印权如此剖析。
王印权说话不紧不慢,但是顿挫有致,很有感染力。原来他本身就是快板书演员,艺术造诣很深。《岳飞传》的播出让刘兰芳一夜成名,王印权也随之退居幕后,成了站在“成功的女人”背后的那个男人。除了负责打理安排刘兰芳的一切日常事务,家里的事情也是一人承担,典型的“里里外外一把手”。
“妇唱夫随,这种情况不是也很好吗?”说起夫妻二人之间的角色互换,王印权心态很平和。他告诉记者,像今天演播室这种情况,他早已习以为常了。刘兰芳每次演出,王印权总是身兼数职,舞台监督是他,后台主任也是他,灯光扩音不合适他要指出来,催场拉幕也经常帮着干,观众席上的反馈意见他要听,车辆食宿他也要关心安排。就这样,一个在台上说,一个在台下忙,两口子数十载如一日,配合得滴水不漏。
继《岳飞传》之后,刘兰芳与丈夫再接再厉,又编写录播了《杨家将》、《小将岳云》、《包公巧断螃蟹三》、《赵匡胤演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刘金定三下南唐》等十多部大书。这数百万字的著作,一行行,一页页,究竟倾注夫妻二人的多少心血,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王岩是刘兰芳的大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现在也走上了曲艺的道路,是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文工团曲艺队快板书、评书演员。在《岳飞传》刚刚播出的那些日子里,王岩一下子成了班里的“小明星”。
“每天早上一进教室,我还没坐好,班里的同学就围上来了:王岩,快跟我们说说,下回要说什么啊?净是这样的问题。”说起往事,王岩兴致盎然,眼神里依然透着神往。
现在有机会能跟母亲同台说岳飞,王岩很珍惜,与母亲在台上仔细研究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力求精彩完美。他告诉记者,这次说岳飞,补充了很多当年评书《岳飞传》没有的东西,如杨再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宋高宗赵构原本是一个有为青年,岳母刺字究竟刺的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等等,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东西,都是父母查阅了权威史料、甚至是实地考察得来的。王岩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代艺术家的严谨风范。
这正是 :一代评书大家风采今犹在,《岳飞传》千古流芳永远精彩。
让我们预祝《精忠岳飞》再创万人空巷的奇迹,让我们期待刘兰芳母子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岳飞传》的前尘往事
“刘老师,你这段的情绪不太对,应该再饱满一些。”
“王岩,这句话的逻辑有问题,应该这样说……”
山东卫视400平演播室正在录制刘兰芳母子同台说岳飞,一位精神矍铄的男性老者在台下不断地挑刺、指点。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评书大家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按照刘兰芳老师的说法,两人之间的这种合作,从当年创作《岳飞传》的时候就开始了,可以说,两人相濡以沫的一生,也是与《岳飞传》紧密相连的一生。
当年接到录制《岳飞传》的任务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百废待兴。编写评书需要资料,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跑遍了多家图书馆,才找到了一本残缺的《说岳全传》(清代钱彩著)。以这本书为蓝本,又参考其他有限的史料,两人开始了评书《岳飞传》的创作。
为了《岳飞传》能够早日开播,刘兰芳将编写与录音同步进行,即编出一回书,立刻录制一回。她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每天必须写出近万字的书稿,以保证第二天录制一小时的评书。?
创作的艰难是前所未有的,刘兰芳老师告诉记者:“当时我所在的鞍山市曲艺团演出任务很重,每天必须坚持正常演出,我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每天下午1—3点到茶社说长篇大鼓书《明英烈》,6—8:30还要到茶社去听《大隋唐》,夜里回来,把孩子哄睡以后,才能静下心来开始《岳飞传》的创作。 ”
王印权说,那时,他们一家五口,住在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空间如此逼仄狭窄,怎么进行创作呢?
“进门后不是有个小过道吗?平时这个小过道是兼做厨房用的,到了晚上,锅碗瓢盆一收拾,就在过道的地上放一张饭桌,摆两张木凳。厨房就成了临时的书房。”说起当年的情景,王印权满脸的乐呵。
就在这个临时的小书房里,刘兰芳与丈夫俩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书梁子。二人侃出一回书的大概路子后,王印权先去睡觉,刘兰芳继续将书梁子理顺。待写完书稿,临近午夜,刘兰芳叫醒丈夫,由他进行加工润色,自己上床睡觉。到了清晨五点,王印权再叫醒刘兰芳。刘兰芳起床后,先是跑步锻炼,然后阅稿、背书。夫妻俩就像跑接力赛一样,配合默契,分妙必争。?
每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拼命工作。“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是艰苦,但那时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大的劲头,似乎不知疲倦。”刘兰芳告诉记者,那时她每天最多能睡五、六个小时的觉,常常是写到精彩处,难以收笔,便索性一气呵成,干个通宵;说书人全靠一张嘴,两军对垒的大场面要让听众身临其境,厮杀的细节要交代清楚扣人心弦,这很不容易,需要反复推敲。刘兰芳说,干到东方发白是常有的事,困了,她就把头往椅背上靠一靠,睡上三五分钟,或是泡碗浓茶,提起精神继续奋笔。
有一回,刘兰芳在厨房写作,由于疲劳过度,写着写着,趴在炉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后半夜两点多钟了。她口中念道:“男儿当自强”,又打起精神,继续写下去。“男儿当自强”是 《岳飞传》 里岳飞的自勉之言,刘兰芳说她常用来鞭策自己。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时她已经把自己当成男人,甚至当成岳飞了。
不疯魔不成戏,用这句话来形容刘兰芳创作《岳飞传》,可以说恰如其分。每天演出任务结束,刘兰芳回家要坐公共电车。夜里车少,等车时间长,她就在站牌底下掏出笔记本,借着微弱的路灯,边思索边写作。她把这称之为“用小功”。
“有一次,足足等了40多分钟才来了一趟车,等车的人是怨声载道,我可是在那偷着乐呢。为啥?因为那天等车的时间,我为当天要写的那一回《岳飞传》构思出一段精彩的情节。”本是一段艰苦的往事,但刘兰芳回忆起来却非常得意,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历经整整七个月的艰苦创作,117回、60余万字的《岳飞传》终于创作录制完成。1979年9月1日,辽宁省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了长篇评书《岳飞传》,迅速引起轰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66家电台相继复录播放,大江南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无不被刘兰芳激越澎湃的声音吸引着、振奋着。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除了一日三餐外,还要再吃第四顿饭,这就是每天到点收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毫不夸张地说,刘兰芳创造了中国说书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播放《岳飞传》的那些日日夜夜里,年轻人很少上街闲逛,交通肇事与刑事犯罪也大大减少了。为此,刘兰芳还受到鞍山市有关部门的表彰,称她是维护交通治安模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北京著名评书艺人王杰奎,这位老艺人建国前曾在广播电台说《包公案》,据说使行人忘了赶路,小贩停止叫卖,马路上人迹顿减,因此得号“净街王”。由此说来,刘兰芳可以称得上是80年代的“净街王”,凭借《岳飞传》这部题材,刘兰芳用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征服了亿万人民。
一代评书大家的丈夫和儿子
“《岳飞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首先还是它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原因。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卖国贼的诬陷,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而当年,‘四人帮’这些当代的‘秦桧’,又制造了多少冤案,迫害了多少‘岳飞’?听众同情岳飞,痛恨奸贼,借说书人之口,泄胸中的怨愤,抒悼念忠烈之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说起《岳飞传》的火爆,坐在台下的王印权如此剖析。
王印权说话不紧不慢,但是顿挫有致,很有感染力。原来他本身就是快板书演员,艺术造诣很深。《岳飞传》的播出让刘兰芳一夜成名,王印权也随之退居幕后,成了站在“成功的女人”背后的那个男人。除了负责打理安排刘兰芳的一切日常事务,家里的事情也是一人承担,典型的“里里外外一把手”。
“妇唱夫随,这种情况不是也很好吗?”说起夫妻二人之间的角色互换,王印权心态很平和。他告诉记者,像今天演播室这种情况,他早已习以为常了。刘兰芳每次演出,王印权总是身兼数职,舞台监督是他,后台主任也是他,灯光扩音不合适他要指出来,催场拉幕也经常帮着干,观众席上的反馈意见他要听,车辆食宿他也要关心安排。就这样,一个在台上说,一个在台下忙,两口子数十载如一日,配合得滴水不漏。
继《岳飞传》之后,刘兰芳与丈夫再接再厉,又编写录播了《杨家将》、《小将岳云》、《包公巧断螃蟹三》、《赵匡胤演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刘金定三下南唐》等十多部大书。这数百万字的著作,一行行,一页页,究竟倾注夫妻二人的多少心血,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王岩是刘兰芳的大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现在也走上了曲艺的道路,是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文工团曲艺队快板书、评书演员。在《岳飞传》刚刚播出的那些日子里,王岩一下子成了班里的“小明星”。
“每天早上一进教室,我还没坐好,班里的同学就围上来了:王岩,快跟我们说说,下回要说什么啊?净是这样的问题。”说起往事,王岩兴致盎然,眼神里依然透着神往。
现在有机会能跟母亲同台说岳飞,王岩很珍惜,与母亲在台上仔细研究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力求精彩完美。他告诉记者,这次说岳飞,补充了很多当年评书《岳飞传》没有的东西,如杨再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宋高宗赵构原本是一个有为青年,岳母刺字究竟刺的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等等,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东西,都是父母查阅了权威史料、甚至是实地考察得来的。王岩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代艺术家的严谨风范。
这正是 :一代评书大家风采今犹在,《岳飞传》千古流芳永远精彩。
让我们预祝《精忠岳飞》再创万人空巷的奇迹,让我们期待刘兰芳母子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本报记者 李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