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8888侯耀文1948年生。是我国著名的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他自幼受父亲侯宝林大师的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的真谛。1960年登台,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艺龄。
侯耀文的代表作有《糖醋活鱼》、《财迷丈人》、《戏曲漫谈》、《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生法》等。9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在全国的相声大奖中,名列前茅。于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学会颁发的 “国际艺术成就证书”。

新闻报道

88886月23日下午,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心肌梗塞在北京昌平区沙河玫瑰园别墅中突然去世,遗体已被送往北医三院。

据北京电视台晚上9点35分报道,在晚上八点半左右,侯耀文的遗体被送到北医三院。急救中心副院长郭肃清向在场媒体表示,999是6月23日当晚6点半收到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侯耀文的心跳脉搏血压已经全部消失。医护人员进行迅速抢救,但四十分钟后,侯耀文没醒来,匆匆离开人世。

主要作品

《糖醋活鱼》《财迷丈人》《戏曲漫谈》
《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大明白》
《学裘派》 《口吐莲花》《山东二黄》
《候氏练声法》《候辅导》《风俗与爱情》
《大红的心》 《贪热闹》 《杂谈地方戏》
《认亲》 《学拉车》 《英雄母亲的一天》
《楼上楼下》 《艺术与生活》 《较量》
《打喷嚏》 《乾隆再世》 《叶落归根》

耀文轶事

童年故事(作者:李新风,来源:龙源期刊网)

父亲惟一的一次口传心授

人人都知道耀文有个全国闻名的爸爸,然而,光有好爸爸不见得自己有本事,要获得成功,还得去努力,去拼搏……他时常感到有种压力。别的演员一出名,旁人是横着比。而他呢?得竖着比。一比,就比到老爹侯宝林那儿去了。父子同行,没有退路,逼得你硬着头皮往前走。名人的儿子不好当!这其中的甘苦,他体会得是相当深的。别人说父亲的“唱”好,他拚命学唱;别人说父亲的方言学得像,他得拼命去练;别人说父亲说的段子哲理性强,他得拚命去提高文学素养。然而,作为侯派传人绝不仅仅是父亲艺术上的翻版,还要去发挥,去创新……

以前,耀文在业余演出时,表演的都是传统节目,但进入铁路文工团之后,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演出中。当时,人们都羡慕他守着一个大师父亲,可以常常“吃小灶”,得到大师的口传心授。事实上,侯宝林却从不肯教这个他认为只是幼儿园水平的儿子,对儿子的表演更是一言不发。

其实,在侯宝林心底还是十分关注这个子承父业的儿子的。一旦有人向他告儿子的状,他就会感到异常气愤,因为他要求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思想品德上一丝不苟,艺术上精益求精,决不马虎。有一次,侯宝林和同行的朋友喝酒回来,刚进门,耀文就发现气氛有些不对头,他刚想说什么,就听父亲大喝一声:“今天又有人告你的状!你脸红不红?你那说的什么玩艺儿?”侯宝林指的是儿子最近演的那个段子《山东二簧》,有朋友在广播里听到了。耀文一看父亲这样,当时心里就乐了,但脸上却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因为,《山东二簧》他虽然说过,但却从没有录过音,因此,电台里播放的并不是他与石富宽合说的。于是,耀文壮着胆说:“爹,你消消气儿,那段相声不是我俩说的,告状的人听岔了。”侯宝林当时哑口无言了,但在侯家,父亲的权威是绝对的,“那也不行!要说就好好说!”耀文正愁得不到父亲的真传呢!于是,他灵机一动,问父亲:“那您说这段该怎么说呢?”“应该这样说!你站好了……”家里成了排练场,侯宝林一遍遍地示范,耀文终于得到了侯氏相声真传,一个晚上的辅导,耀文受益匪浅,但这样的机会,在他的记忆中却仅有这么一次。更多的是在父亲跟别的专家学者和同行聊天时,或者是给学生上课时,默默地旁听。

侯宝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0多年了。侯耀文说起父亲来,依然无限感慨:“从儿子的角度谈父亲,我爸爸从没有带我看过电影、逛过公园,在他的心目中,相声比我们要重要得多。”

侯耀文兄弟三人,只有他子承父业。多少年了,父亲为他倾注了一腔心血!他是父亲的延续、希望的折光、艺术的寄托。父亲为他指出了明确的目标,他要一步、一步,去追求;他要一级、一级,向上攀……

911期间赴美义演传为佳话

侯耀文生前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自幼受其父——中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熏陶,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有较高的造诣,代表作有《糖醋活鱼》《戏曲漫谈》《财迷丈人》《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声法》等。

1994年,侯耀文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他的表演幽默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他的相声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侯耀文曾多次赴海外演出。今年3月份,侯耀文率中国艺术家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元宵晚会,他表演的相声《谁聪明》包袱不断,深受观众欢迎。今年2月份,中国侨联艺术团先后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地访问演出,随团参加表演的侯耀文总是将现场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6年前,在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特殊时期,由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侯耀文等10位中国艺术家组成的团队,仍于9月19日至10月3日在美国9个城市为观众举行慈善义演,受到海外侨胞和美国人民的敬佩。去年10月底,美国教育基金会等还在北京举行纪念座谈会,当年参加演出的侯耀文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回忆父子情深

侯耀文的名字似乎今生注定是要与侯宝林和相声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出身相声世家的他在父亲的光环和“阴影”中长大,执著地和相声艺术不离不弃。昨天在央视一套播出的艺术人生中,侯耀文敞开了心扉。

小时没得到家中人重视

侯耀文在家中排行老三,俗话说得好:“皇上爱大,百姓爱小。”侯耀文于是成了家中无暇顾及的中间分子。睡觉的时候会没人陪,平时的时候没人管,就连衣服也总是捡哥哥们剩下来的穿。

可正是这样的“夹缝”,使侯耀文从小就知道自力更生的道理。他会自己做玩具,自己跟自己玩。

父亲不准学相声
身为侯宝林的儿子,侯耀文的相声之路却并不顺利。因为父亲的禁令,深爱相声的他却只能在最初的日子里偷师学艺。听客人和父亲聊天成了他学习相声的主要途径,登台演出是他背着父亲“偷偷摸摸”的壮举,就连后来的退学考铁路文工团也是他先斩后奏的“杰作”。在自己从艺的道路上,侯耀文可以说是跟父亲斗了不少心眼儿。

不折不扣的孝子

然而,这却不能算是不孝。虽然作为儿子,侯耀文对百忙的父亲也总会有一丝不满和怨恨;虽然说起父亲对自己事业的严厉,他也总会有些许的委屈和无奈,可是说起对父亲的敬重和情感,侯耀文却是毫不犹豫地认定自己是一个孝子。1970年到部队锻炼,三年600多元的津贴,侯耀文拿出了三分之二支援了家里艰难的生活。父亲病重的时候,他会忍受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冷开着车窗为父亲送去易化的冰激凌。而当提到从未下过厨的父亲竟亲手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时,侯耀文更是激动得哽咽了许久。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或许是人生的成功受益于儿时的独立,对孩子的教育侯耀文也是给予她充分的个人空间,女儿妞妞不会为了唐诗三百首而苦恼,也不会为了没得一百分而恐慌。她也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从小学着独立思考问题。更幸运的是,父亲还在努力为她摘除头上的光环和压力,父亲不想让女儿也如自己的人生一样,永远活在世家的荣耀与阴影之下。

手足深情

2007年1月21日,侯耀华在央视的一跪感动了无数观众,但也有人指责他是在作秀。此时此刻,最理解他的是弟弟侯耀文,他说:“我哥是真性情的人。他下跪,说明领奖的人值得他这么做!”

2007年1月21日,CCTV-7台主办的200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特殊的人物感动了所有的来宾:出生9个月就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的贵州民办小学教师陆永康,36年坚持跪着教书,创造了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

听完主持人的介绍,颁奖嘉宾侯耀华激动地对陆永康说:“我知道要给您颁奖的时候,只想着一件事,您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您跪。”侯耀华说着,“咚”一声单膝着地跪了下来,“我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说声‘谢谢您陆老师!’”

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但也有人指责侯耀华是在作秀。此时此刻,最理解他的是弟弟侯耀文,他说:“我哥是真性情的人。他下跪,说明领奖的人值得他这么做!”

相声道路上弟弟先行一步

说起侯氏兄弟,人们都知道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两个儿子侯耀华和侯耀文。侯耀华出生于1946年,弟弟侯耀文比他小2岁。那个年代,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再加上他们共有兄弟姐妹5人,全家只能勤俭度日。兄弟俩年龄接近,从小同睡一张床,因而感情特别好。

因为有着侯宝林这样一位父亲,耀华耀文兄弟感到特别自豪,也特别向往父亲所从事的事业,但因为自己尝够了当艺人的苦,侯宝林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说相声了。

在侯耀华初中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他借口侯耀华的眼睛近视委婉地劝说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有光彩,你往那儿一站,人家就爱看你,人家就服气。可现在人家看得见你,你却看不见人家,你如何和人交流呢?再说了,你见过戴眼镜说相声的吗?”

听了父亲的话,侯耀华也没有底气去做戴眼镜说相声的第一人,他最终选择了化工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化工行业,一干就是11年。

而弟弟侯耀文从小更喜欢相声,而且颇有天赋。1965年夏天,侯耀文考上高中,他刚报完到,就陪一个同学去考铁路文工团。在看别人考试的过程中,侯耀文的好奇心被逗上来了,也想试一下,没想到,他一试中的。考官听说他的父亲就是侯宝林时,还出主意让侯耀文马上退学。侯宝林知道后生气地一拍桌子:“谁让你去的?”说完,掏出钱一甩:“别胡思乱想,交学费,好好上学去。”

后来,铁路文工团派人几次说情,侯宝林见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又看到儿子渴盼的目光,最终答应了。

侯宝林从此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儿子眼界要阔、耳朵要阔、肚子要阔,即多看、多听、多装,督促侯耀文博采姊妹艺术之长,广泛感受社会生活。

侯宝林家里常来一些京剧名家,每次来人,他都要儿子跟着别人学上一段。侯耀文进步很快,并且突破了父亲以说为主的路数,形成了自己以唱为主的风格。

1984年秋天,在沈阳举行的全国相声大赛上,侯耀文获得表演、创作一等奖。第二年,他和父亲一起到美国去演出,反响极其热烈。

哥哥闭关五年终成器

弟弟的成功对侯耀华的触动很大,对相声的热爱终于促使他戴着眼镜走上了舞台。但他发现自己无论怎样演,都没有跳出父亲的模式,而父亲也说:“你应该喜欢相声,而不能毁了相声。”

想到自己再努力,也可能逾越不了父亲与弟弟,他决定转而把目光投向影视领域。侯宝林这时也意识到如果儿子热爱一件事,硬性阻止不如疏而引导。他开始像支持小儿子一样支持侯耀华,但他也向侯耀华提议:你底子弱,得关起门来读书、练字、画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研究影视理论。

侯耀华听从父亲的建议,在家里闭门5年学习。5年后,他带着父亲的期望出山了。1988年,42岁的侯耀华参演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饰演编辑余德利。为了这个角色,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侯宝林也对儿子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很是关注,拍摄期间,他因病住院,侯耀华要请假来看他,但他让人对儿子说:“你来了也插不上手,还是安心拍戏吧。”侯耀文也对哥哥说:“你放心忙你的吧,家里的事有我。”

于是侯耀华猫在郊区的拍摄地两个月没有离开。

其间,侯耀文多次去探班,还主动帮助联系一些演员去友情出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侯耀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并且一炮而红,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此时,哥哥距离弟弟出名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但作为弟弟的侯耀文却对哥哥敬重有加。他常对人说:“我二哥依然在管着我。他知道什么时候当二哥,什么时候当二爷。”意思是说在情分上可以随便,但在艺术上二哥特别较真。侯耀文尤其对哥哥闭门静修长达五年的精神特别佩服。

侯耀华在演戏之余相继和宋丹丹表演了《卖画》、和郭达表演了《戏迷》等小品,他的喜剧才华逐渐展现出来。然而,因为一次演小品笑场,侯耀华被弟弟狠狠批评了一顿。有天他和郭达排练小品,郭达那天没刮胡子,头发也卷卷的,看起来有点滑稽,侯耀华在台上忍不住笑了场,说词时也跑了题,当时在一旁的侯耀文就生气地说:“有你这样的吗?你笑场了。”

侯耀华当时就愣在那儿,这是弟弟第一次当众批评他,他脸上一阵发烧。郭达赶紧自嘲地过来打圆场。事后,侯耀文也意识到自己似乎太较真了一点,主动向哥哥赔不是。而侯耀华则笑哈哈地拍着他的肩说:“没啥。我以后一定做得让你无懈可击,哈哈!”说罢,两人都笑了。

穿越生活和事业的迷雾

兄弟俩惺惺相惜,在艺术的道路上互相提携着。他们平时忙于各自的演出,见面很少,即使见了面,更多的也是探讨艺术,彼此间的私事反而很少谈了。

虽然兄弟间的私事不谈,但家庭幸福的侯耀华对弟弟的个人生活总有着一种担忧。侯耀文的事业发展顺利,他的个人生活却很不如意。由于父亲坚决反对他离婚,侯耀文一直隐忍不发,看着弟弟用拼命工作来麻醉自己,侯耀华明白弟弟的苦衷,他常劝慰弟弟看在病重父亲的面子上,顾全家庭和亲情。

在哥哥的劝慰下,侯耀文把侯家大家庭的稳定放在了第一位,对妻子始终以礼相待。

直到1990年,侯耀文才结束无爱的婚姻,和演员袁茵组成了新的家庭。婚礼上,候耀华看着弟弟那充满幸福和喜悦的脸,心里感慨万分:谁都知道家和万事兴,但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享受不到家的快乐,那种痛楚有谁知呢?所幸的是,弟弟终于找到自己的幸福了。

有了幸福的家庭后,侯耀文便把全部心思投入到事业之中。1990年代是相声艺术转折的年代,经过那段火红的岁月后,在多种娱乐节目的冲击下,相声的发展渐显疲态,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之后,在小品的夹击下,相声开始淡出舞台。这种状况到了1999年表现更甚。那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相声节目只有一个,而且还是排在零点以后。

面对着相声的衰落,侯耀文选择了孤独的坚守。当有的单位请侯耀文出面去演小品时,他拒绝了,他对哥哥侯耀华说:“相声是我们的家传,就是死,我也要守着相声的门户。”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已在铁路文工团重要工作岗位的他不管平时多忙,临睡前都要看一小时的书,文史哲、天文地理无不涉猎。为了锤炼自己的唱功,他不仅把唱腔和音色模拟得有模有样,还用心地去揣摩剧情和剧中人在演唱时的思想情绪。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使他的唱腔渐渐达到了专业的水准。

侯耀华也坚定地站在弟弟一边。兄弟俩利用各种舆论,为相声的振兴鼓劲。为了开创相声的新局面,兄弟俩还自己动手创作新相声,他们经常坐在电脑旁,一写就是一个通宵。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音的讲究,兄弟俩要在电话里讨论好几个小时。

兄弟俩平时很注意向老一辈相声艺术家学习。侯耀文特别倾慕前辈马三立老先生那种内紧外松的表演风格,称其表演达到了舞台上“最大的松弛”。

他们常去向马三立老先生请教。兄弟俩不管是谁,只要去天津,哪怕只停留一天,都要去看望马爷爷,一来问候起居,二来可以多请教一些艺术上的见解。年已八旬的马三立老先生高兴得逢人就夸:“侯家这俩小子真有出息!”

在相声的变革过程中,侯耀华和侯耀文都认识到,观众的结构在变化,欣赏趣味也在变化,相声必须要吸引青年人的兴趣,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力,甚至存在的意义。因此,侯耀华建议弟弟在创作相声时要从选题开始注意,不要局限于市民生活的圈子,要考虑题材的社会广泛性,从题材到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都要有创新意识。

2001年,为了创作相声《火红的心》,侯耀华提议侯耀文以话剧演员为模特,他们还几次去看话剧《茶馆》,揣摩精髓。终于,在一个20分钟的相声段子里,侯耀文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次演到高潮处,剧场里掌声四起,同行由此赞叹说:“侯耀文说相声,不抖包袱照样起尖儿(掌声)!”看着弟弟的努力有了回报,侯耀华感慨地说:“只要努力,相声照样可以不靠无聊的噱头去取悦观众。”

随后,兄弟俩倡议举办了全国相声大赛,当大赛的纪念品被定为侯宝林大师的镀金像时,兄弟俩都十分激动。

2006年最火爆的相声演员郭德纲横空出世,而郭德纲就是侯耀文精心发掘和栽培的结果。看到相声事业后继有人,侯耀华侯耀文兄弟俩欣慰不已。

“当名人就好比是幅公开展览的画”

相声要振兴,光靠几个人是不可能的。面对着相声队伍人心不稳,侯耀文很是心痛,当一些相声演员对前景感到困惑时,他也没有一味地反对,而是自责地说:“都怪我没本事,不能养活你们,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当上级领导要他担任铁路文工团团长时,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是犹豫,倒是侯耀华劝他说:“应该干,这样你就有了一块守住相声的阵地了。”听了哥哥的话,侯耀文最终答应了领导的要求,走马上任。

他们期望着铁路文工团能成为相声复兴的基地。

在侯耀文孜孜以求于相声的传承时,当时曾传为佳话的第二段婚姻在维系了14年后终于在2004年走到了尽头。一时间,社会上的各种议论纷至沓来。侯耀文不堪其扰,一向好脾气的他也忍不住对问询他的记者大动肝火。到后来他关了手机,独自生着闷气。

侯耀华深深理解弟弟此时心中的痛苦与悲凉,生怕弟弟有什么闪失。他找到侯耀文,倾听他述说着心中的无奈和做名人的悲哀,末了,说:“我们都过了耳顺的年龄了,你怎么还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血气方刚呢?当名人就好比是幅公开展览的画,就让别人说去吧!我们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在哥哥的耐心劝导下,侯耀文渐渐心里释然了,半年后,他在安徽卫视做访谈节目,当有人问起他的婚姻时,他没有尴尬,而是坦诚相告,并直言自己在婚姻的问题上不及格,感叹事业和婚姻不能兼顾。他还幽默地拿潘虹打比方说:“她演的戏多好啊!可婚姻一样不幸。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侯耀华看这里,不由得笑出了泪花,他知道弟弟的心结已经解开了,又能用幽默和微笑去面对生活了。

侯家与马季有恩无怨

2006年12月25日,相声大师马季溘然长逝。马季是侯宝林生前最得意的弟子。然而,侯宝林和马季之间也有着外人不知道的恩怨。“文化大革命”中,侯宝林被打成了“反动艺术权威”,当时三十多岁的马季受造反派的离间威逼,也贴出了一张反侯宝林的大字报。马季这张大字报没贴出多久,自己也被打成了“修正主义苗子”。

对于此事,马季心里一直感到愧疚,他一直想找机会请老师原谅自己。重回舞台说相声后,马季一直想找机会解释、请罪。侯宝林对过去的事没有放在心上,对于马季他依然关心。当有人在侯宝林面前说马季的坏话时,侯宝林总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他对中国相声有贡献。”

父亲的宽容与高洁的人品深深感染了侯耀华侯耀文兄弟俩,他们对马季始终保持着尊敬的态度,每次演出碰面,他们都必定和马季打招呼,离开时也必定通知他。相声演员爱开玩笑,但兄弟俩从不对马季开玩笑,马季对相声事业的贡献,两人也深表佩服,在马季的徒弟面前,他们也不以师长自居。

当有人问他们兄弟俩,马季是否在“文革”中动手打过侯宝林时,侯耀文断然说道:“这是没有的事。我们和师哥的关系一直非常好,他是我父亲最得意的学生,也是我敬重的师兄。”

马季的突然逝世,让侯家兄弟的心里非常沉痛。侯耀华第一时间给为马季操办后事的马季弟子刘惠发了条短信:“惊闻我的师哥仙逝,甚悲,请转告于波和马东我的悲痛。”

随后,兄弟俩又赶到马季的灵堂,对着马季的遗像三鞠躬,侯耀华眼含热泪,紧紧握住马季妻子于波的手,连说三声:“保重。”当马东上前致谢时,侯耀华对他说:“要继承我师哥(马季)的遗志啊。”说着,忍不住哽咽了。

马季离世,兄弟俩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今,他们仍以花甲之龄奔波在演艺事业的第一线……□摘自《名人》


作品欣赏

乾隆再世 侯辅导 财迷丈人 口吐莲花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