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纸牌屋》一夜成名,甚至迫使美国电视剧的最高奖项艾美奖在2013年修改规则,首度接纳非电视台签约的影视剧作品,《纸牌屋》更是一口气拿到了9项提名,盛况空前。此时,关于网络自制剧是否能够撼动学院派的探讨,也多了起来,不仅是在美国,由于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也都在自制剧上动作频繁,所以也有坊间热议,中国网络自制剧领域是否能够产出像《纸牌屋》那样严肃题材的大制作。
答案看起来并不乐观。
自制剧在中国,是版权泡沫催生的产物,当视频网站对影视剧版权的投入无法换来相得益彰的回报,就会在市场的调节下另辟蹊径,通过自主制作来控制成本和收入。
在这样的背景当中,自制剧通常都存在不太明朗的前景,加上自负盈亏的本质,视频网站的策略会倾向于“少投多拍”,用来试错和分担风险,同时只要有一部成功了,就能够带动后续系列的商业价值。
比如优酷就尝试过很多方向,2010年的时候,“11度青春”里的微电影《老男孩》火了,让优酷开始大量扶持青年导演,后来发现微电影走着走着到了不煽情就没人看的死胡同里,又开始和卢正雨、易小星合作,走适合社交传播的剧集路线,这又是另一种尝试,现在看来效果也不错。
由于自制剧的制作方大多有着商业预期,加上中国的社交媒体呈现信息更迭频率过快的特征,所以与其“慢工出细活”,不如紧扣流行元素争取受众的情绪印象,赞助商也愿意在喜闻乐见的气氛中传递商业内容,你情我愿之下,最后就让“屌丝狂欢”成为了自制剧的核心诉求,一切围绕着便于记忆和二次传播的设计展开。
另外,除了投入产出比之外,自制剧难以严肃下来,还有门槛原因存在。以美剧为例,其剧集类型十分宽泛,既有《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这样的娱乐快餐,也有《绝命毒师》、《实习医生格蕾》这种剧情向的作品,但是就编剧门槛而言,后者要远高于前者。在中国,编剧行业更是鱼目混珠,要找到有能力驾驭宏大——甚至只是长线剧情的编剧,一直都是行业公认的难题,自制剧本来就成本低廉,能够分给编剧的利益有限,进而缩小了对编剧的挑选范围,找不到能够讲故事的人,只好拿更多可以讲笑话的人来充数。
其实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除了商业驱动的自制剧之外的范畴,有着很多水平不俗的动画短片作品,2007年的《茗记》、2008年的《打,打个大西瓜》、2009年的《李献计历险记》、2010年的《红领巾侠》、2013年的《入学考试》都是难得的杰作。这似乎又指向一个广义的悖论:离钱越远的环境,创作者越容易发挥才华酿造内容,但是正因为离钱太远,以致于优秀内容带给创作者的回报过低,极大的降低了他们在生产上的动力,带来稀缺效应。
而且,目前制播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电视台的优势在于和上游产业的合作更紧密,网络渠道如果能继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专业团队、在优质内容获取上赢得更多话语权,自制剧的概念会变得模糊。
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即使在美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网络自制剧《纸牌屋》也只是一例个案,Netflix在尝到甜头之后推出的另一部自制剧《铁杉树丛》就遭遇了滑铁卢,被誉为是“2013年年度最烂美剧”。
最后我想反问的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网络视频作为休闲场景下的应用,是否真的有必要刻意追求阳春白雪?毕竟,供需关系决定市场,我们之所以看到大量“草根化、低制作、接地气”的流水线自制剧,是因为我们就偏爱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