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培训 | 影视经典| 节目购销

影视基地 | 广告服务| 在线广播

首页 | 本站新闻 | 在线影视 | 培训信息 | 节目购销 | 综艺专区 | 广电常识 | 合作信息 | 本站广告 | 在线广播 |
 
您的位置:山西广播影视网 - 本站新闻

...................................................................................................

评书大师创造的辉煌后人难续

2014年6月8日 华商晨报
 
分享到:

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广告全面招商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辽宁成为全国瞩目的评书大家辈出的地方,几乎集中了全国顶尖的说书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最知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虽然如今多已经不在辽宁生活,但是他们人生中艺术最辉煌的时候都在辽宁。

    沈阳曲艺团演员穆凯多年研究辽宁曲艺历史,据他介绍,在说书界,有“南袁北田,西远中兰”的说法,指的就是评书家袁阔成、田连元、陈青远以及刘兰芳。

    此外,在当时,辽宁各地都有说书家,鞍山的说书家号称“三芳”,为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抚顺有说书家刘林仙;营口有与袁阔成齐名的李贺谦两大说书家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评书有了新发展。从内容上而言,评书原来说的一般都是历史故事,即传统评书;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书”开始崭露头角。

    所谓新书,就是以革命等现代题材为内容的评书。曾经,《人民日报》刊文称,评书大家杨田荣是全国说新书的旗帜。这位杨先生曾多年在鞍山说书,特点就是以《铁道游击队》、《红岩》等革命题材为主,成为新书的代表人物。“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海战》。

电视一播《杨家将》,北京犯罪率都下降

    此时,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给评书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辽宁的说书家们,由于借助了现代的传播手段,其影响也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

    当年刘兰芳在鞍山录《岳飞传》,有一回演出结束出门办事,见外边所有人都停住不动,推着车的、站在路边的都在路上停着。刘兰芳心中疑惑,送她的司机说:“这是广播评书时间。现在播你的《岳飞传》,凡是来不及回家的,就停在路边大喇叭附近听了。”

    此后,1985年,电视评书首次出现在辽宁电视台,一部《杨家将》让田连元家喻户晓,说书家有机会走到台前,田连元成为“电视评书”第一人。2012年田连元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曾经提到,自己学艺时,不但要博闻强记,而且要跟着京剧团学武术练功。《杨家将》的成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爱看他因幼年习武而留下的利落身手。

    穆凯回忆,当年辽台播田连元的《杨家将》时,他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最重要的事就是赶紧写作业,一定要在6点半之前把作业写完,然后好看《杨家将》。“那时候,就算不吃饭也得看评书连播,听了一天的还不过瘾,第二天抓心挠肝地盼着。”

    此后,《杨家将》在北京台播放,继续呈现万人空巷的局面。北京市公安局曾经送给田连元一面锦旗,把田连元整蒙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每到《杨家将》播放的时候,北京的刑事犯罪率大幅下降,没有人在这时候出来作案。《杨家将》的收视率压住了香港电视剧,仅次于《新闻联播》。

评书大师的辈分:袁阔成最高

    单田芳和田连元同辈

    评书成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是在清初,如今已有十代演员。作为一门传统的曲艺形式,评书也严格地讲究拜师学艺、师承辈分。

    比如,在四位评书名家中,袁阔成的辈分就要比其他几人高着一辈。与田连元同辈份的人中,往往也都有“连”字,比如曲艺名家、西河大鼓名家赵连甲,歌手谢东的姥爷、西河大鼓名家马连登,都与田连元是同辈艺人。

    单田芳也是田连元的同辈人,“田”也是他们这一辈说书家的字,此外,“林”字亦然,如抚顺的说书家刘林仙,也是同辈人。而比他们再晚一辈的,如谢东的母亲、曲艺名家马增蕙等,则是以“增”字排辈。

    为何辽宁评书名家辈出

    经济条件较好,禁锢也少

    从宋代以来,各个时代评书魅力不减,如清末北京有个号称“净街王”的王杰魁先生,他一出来讲,一条街都没人了,全围过去听他的书;而到了民国,“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也是万人空巷,人们把街道围得满满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较少,而新的传播方式放大了评书的影响,于是有了万人空巷的听书场景。

    为何辽宁在新中国成立后评书名家辈出?其中有着历史原因。穆凯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初期,从经济状态上看,辽宁特别好。京津地区有很多艺术家都往外走,去东北的人多,是因为钱赚得多。这些人就是后来评书艺术家的师长们。

    “同时,辽宁本地文化不强势,禁锢少,人们思路也开阔。比如京津遵循的传统比较多,也容易守旧。新艺人稍微有所突破,就会受到排挤。”

    田连元就是跟着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山东举家来到东北,袁阔成是自己在同一时期来到东北的,单田芳的姥姥也是从外地来到东北……在上世纪60年代,正是这几位的青壮年时期,艺术的上升期,此时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压制,虽然经历“文革”,但是一旦条件允许,他们立刻就释放出自己的艺术才华,成为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田连元有五个徒弟,三男两女。大徒弟是女弟子张洁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拜师,成为女评书演员;二徒弟是武警广东边防总队艺术团曲艺队队长卞志明;三徒弟是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评书老师关永超,卞、关两人于2004年底同一天拜师;四徒弟是台湾的女弟子叶怡均,她时任台北曲艺团文教部执行长,兼任台湾艺术大学讲师,是台湾中生代相声主力演员;五弟子是王静,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评书班,是天津曲艺团演员。

    2010年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传承人的单田芳,收下了七位关门弟子,其中包括辽宁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刚、还有歌手常宽等。自此,单田芳的弟子多达20余位,其中大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是相声演员王平的妻子、鞍山曲艺团评书演员郭燕鹃。

    不难看出,这些弟子们也都在从事跟评书有关的事业,但他们的成就并没有真的接下上一代人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在辽宁从事此职业的人更少。田连元的子女中,无一人从事评书事业。记者曾问过田连元,是否对评书行业和后辈有所期待,他说自己的希望与想法其实等于零,评书要随时代变化。

    谈到辽宁评书的现状,记者了解到,目前沈阳曲艺团已经没有专职的评书演员,持续几个月的大书无人能说。“营口在2000年还有茶馆说书,但后来也没有了,说书人年纪都比较大,最年轻的也60多岁了。”穆凯介绍。

    如此,辽宁评书的记忆,被永远定格于袁、田、刘、单等大师们创造的那个时代。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高巍

    另:山西广播影视网全体同仁祝田连元老师早日康复,重返舞台!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站新闻

 

信息发布: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8888 编辑部门: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
 
※频道推荐
 
────────────────────────────────────────────────────────────────────────────

Copyright·1999 - 2014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