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站新闻 | 山西广电动态 | 地市广电动态 | 艺考考前培训 | 广播节目购销 | 本站专题 | 广电常识 | 在线广播 | 广电进修 |
中国配音演员
 
山西广播影视网--中国配音界--苏秀:她用声音叩开外国电影的大门

 
苏秀
 
苏秀:她用声音叩开外国电影的大门
广州日报 李晓璐 刘放

 

    “鸳鸯茶,鸳鸯品,你爱我,我爱你……”每当这首小调响起,立刻会让人联想到《虎口脱险》中黏糊糊的油漆匠和自命不凡的指挥家,而这部经典译制片背后的功臣正是苏秀。
    苏秀,著名配音演员及译制导演,她从1950年起曾先后为《彼得大帝》、《红与黑》、《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多部经典电影配音。同时,她还以卓越的才能执导了《远山的呼唤》、《天鹅湖》、《虎口脱险》等100多部译制片,她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上译厂的“佘太君”。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苏秀谈起那些经典的译制电影滔滔不绝,她说,作为译制导演,必须在吃透原片作者意图的前提下,为片中每个角色选择最适合的配音演员,把握好整部影片的基调。

    误打误撞出来的配音大师
    1950年9月,刚刚年满24岁的苏秀穿着一身蓝布列宁装,意气风发地走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前身),走入了她为此奉献了一生的配音事业。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中,苏秀是为数不多戏路极宽的女配音演员。据说,除了小孩以外,还没有她驾驭不了的配音角色。从王后、太后、女王一直到修女、农妇、囚犯、强盗、小偷妻子、黄色作家,苏秀用声音塑造了外国影片中的各种角色。其中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神神叨叨、飘忽不定的奥特伯恩太太最为观众熟悉。
    谈起这个被人津津乐道的配音角色,苏秀说得云淡风轻:“奥特伯恩太太并不难配,我只是抓住了她说话的感觉,她总是醉醺醺的,又总是那么自鸣得意,节奏比较容易掌握。”然而这种“云淡风轻”地“掌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苏秀也不例外。那时配音还没有听耳机的方法,所以台词必须得背得滚瓜烂熟。
    除了这项基本功之外,为了能让自己与片中的角色融为一体,苏秀在给每一个角色配音前,都会反复观摩原片,琢磨着原片演员想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反思自己是否仍有表达不到位的地方,是否达到了导演的要求。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著名的配音演员当初走上配音之路却完全是误打误撞的决定。
    1926年,苏秀生于东北长春一户普通人家,父母都是教书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九一八事变”后,苏秀随着父母从长春迁到了哈尔滨。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苏秀就喜爱音乐,因此她参加了一个合唱团,之后她更是受邀参加了一个广播剧团的演出并成为该剧团的女主角。少年时期这段有关音乐和表演的经历,成为苏秀之后选择演员工作的重要原因。
    1950年,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苏秀不想只当一个全职妈妈。因为之前有表演经历,她决定去考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不过考取研究所后,上海电影局管人事的同志却找到苏秀说:“你已经有了孩子,我看你别去念书了,到翻译片组去工作吧。”苏秀回忆当时的场景,她表示“我那时也不计较搞翻译片还是搞故事片,反正都是演员,就同意了。这在今天看来,我那时完全是误打误撞地撞上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啊。”于是,苏秀成为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的第一批配音演员。
    译制导演如同一个乐队中的指挥家
    然而,翻开苏秀一长串不计其数的作品表,会惊奇地发现她不单是一名著名的配音演员,更是一位优秀的译制导演。1951年,陈叙一(当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组长)开始培养苏秀做译制导演,她从动画片开始,直到1954年陈叙一给了苏秀一部大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从此,译制导演成为苏秀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苏秀眼中,“译制导演如同一个乐队中的指挥家,他既不谱写乐曲,也不演奏乐器,但由于指挥对乐曲理解的不同,处理的不同,同样的一首曲子却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
    执导经典译制片:《虎口脱险》
    电影《虎口脱险》便是这位电影“指挥家”对“乐曲”完美演绎的最好证明。这部被视为中国译制电影中巅峰之作的电影,经过其译制导演苏秀以及其他配音演员对影片台词所做的二次创作,焕发出精彩绝伦的光芒,那些大段大段朗朗上口的经典对白,无不成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回忆起这部自己也偏爱的法国爆笑战争喜剧片,苏秀说:“我们厂每次为电影配音前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观看电影,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严肃的战争片,哪知道后来影片突然出现了一群动物,然后音乐转换成了如同节日般欢乐的舞曲,大家不由哄堂大笑。当时我就很喜欢,希望能把这部影片给我,后来真的给我了,非常开心。”
    兴奋之后,苏秀就开始了大量繁琐的前期工作,作为译制导演,她得参与修改剧本,把电影“掰开揉碎”了反复观摩,直到吃透原片作者的意图。苏秀琢磨着,《虎口脱险》是一部闹剧,又不按常理出牌,“你想,正常生活中斗鸡眼怎么可能是射击手呢?在掌握了这部片子的风格之后,我就告诉配音演员,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不是死板的照片,而是生动的漫画,并引导他们像说相声一样配这部片子。”
    基于对影片的理解,苏秀在考虑配音演员的时候,决定启用平日里就常吵吵闹闹如同一对活宝似的尚华和于鼎,分别为指挥家和油漆匠配音。她回忆起这两位伙伴的性格时表示,“尚华就像那指挥家一样带点神经质,爱絮絮叨叨;于鼎的性格也带着点‘油漆匠’的黏糊劲,同他一样热心。这是部闹剧,台词如同相声,而他们平时在生活中总喜爱斗嘴,很符合我们这部片子的风格。”
    好的译制片不应存在配音瑕疵
    但有一点让苏秀一开始不大满意,那就是尚华的“五音不全”,尽管这在外行人眼中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可在苏秀眼中却是无法忽视的大问题。她说:“油漆匠五音不全也就算了,指挥家怎么可以五音不全?好的译制片不应该在这种问题上存在瑕疵。” 只是尚华的努力,苏秀也看在眼中,“他每天晚上都要念六、七十遍台词,第二天还得一遍遍进棚合成。”因此,当时年过六十的他血压一度飙升至190。
    可是尚华的五音不全仍然是配音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苏秀决定让严崇德代替尚华唱。谈起这个人,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一日,苏秀一边工作一边哼着样板戏,她唱着唱着就发现有人在她身后跟着她一起唱,很像是尚华的声音,当时她觉得很奇怪:尚华怎么忽然之间会唱样板戏了?苏秀回头一看,竟然是严崇德,她当时并未多想,只是记住了个细节。回想起这件事,苏秀如同孩童般一脸得意:“我若是不说,绝对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秘密’,连我自己当时都分不出尚华和严崇德的声音,更别说是普通观众了。而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让一点瑕疵影响译制片的质量。”事实证明这部译制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喻户晓,带给观众许多欢笑。
    篮球场上的“一见钟情”
    苏秀常常感叹自己是“一个运气好的人”,她确实是别人眼中的幸运儿,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遇到了一位培养她的领导,围绕着一群鼓励她的同事,更重要的一点是,苏秀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支持她的好丈夫。
    苏秀与丈夫侯立生相识于篮球场上,当时苏秀刚刚中学毕业,参加了哈尔滨铁路学院的一个培训班,而侯立生则是那个学院的职员,平时没事就喜欢到篮球场上和朋友一起打篮球。少女时期的苏秀尽管自己不怎么打篮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很喜欢去篮球场上看别人打篮球,去久了,她自然注意到了那个高高瘦瘦、正在篮球场上满场飞的侯立生。“他有一米八的个子,五官俊朗,而我一向又是‘以貌取人’的!”苏秀不好意思地笑道,“后来我们就认识了,1946年我们便决定结婚,当时我才20岁。”
    结婚后,苏秀随着丈夫来到了上海,对于自己不想当全职妈妈,而想要工作的念头,侯立生很是支持,“他对我的决定,我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
    在苏秀眼中,已故的老伴从来不像其他北方男子一般有着“大男子主义”,相反格外体贴照顾她,“他大我7岁,我身体不好,他为了照顾我就把许多家务都做了。不过我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比如洗碗、洗菜一类的。”回忆起往昔,这个80多岁的老太宛如小姑娘般羞涩地笑了。

    简介
    苏秀,1926年生于东北长春,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上海音像资料馆任译制导演。配音代表作品:《化身博士》、《孤星血泪》、《红与黑》、《第四十一》、《尼罗河上的惨案》、《为戴茜小姐开车》;译制导演代表作:《阴谋与爱情》、《砂器》、《远山的呼唤》、《天鹅湖》、《虎口脱险》、《飞越疯人院》等。


 
 
尘封档案

译制片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
片厂”正式成立翻译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
先河。
 
    这年春季,由冀中军区演员剧团来到东影的袁乃
晨,接受了译制工作。以前从未搞过,怎么做?袁乃
晨心中没有底。一个月后,前苏联战争影片《普通一
兵》到达东影。
 
  《普通一兵》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
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
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
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
 
    这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
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
“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
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难忘广播节目《电影录音剪辑》
电影录音剪辑
 
    在那个电视尚不发达、看电影仍作为一种奢侈享
受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对于电影的了解和欣赏,
是通过广播电台独有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来满足
的,因为广播电台是以声音为表达形式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的台词、音响,就变成了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的
表现手段。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东北电
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士》,宣告了《电影
录音剪辑》这种节目形式的诞生,作为独特的文艺广
播节目,收听率极高,尤其在1980年,《电影录音剪
辑》达到了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第二位
排行!被广大听众誉为“空中影院”。这种文艺节目
一直到今天仍是不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拥有广大
的听众群体。
 
    以电影的声音加解说,把看的艺术变为听的艺术
,正是这种独特性,把译制片的优势放大了,如果电
台播出的是纯英语对白的电影,《电影录音剪辑》必
定变为小众文化。广播电台的普及性,把译制片精到
的翻译、完美的演绎,传神的输送到每一位听众的耳
朵里,所以,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居然
能大段的背诵外国电影中的对白,就不足为奇了。多
少人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动人的音乐、经典的
台词,在收音机里把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
配音演员童自荣都曾经是《电影录音剪辑》忠实的听
众。

本站精品课程推荐

太原播音主持培训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美术考前长训班招生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双休日考前小课班
·成人播音主持进修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表演、编导艺考高中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影视表演一年全日制进修班
·地市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进修班
·少儿节目主持、表演培训班招生通知
·普通话培训班招生通知
·更多精品课程欢迎登陆官方网站
 
分享按钮

 
Copyright·1999 - 2018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广播影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