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威震天”杨文元 |
|
|
|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判定要在黑夜里出现,在白天忍受火焰的燃烧。如果你曾经爱过你父亲,替他报那惨遭谋害的冤仇。……再见,再见,再见,要记住。”这是1958年上译厂《王子复仇记》中,老国王的灵魂对哈姆雷特说的一段台词。瓮声瓮气的声音,来自上译厂著名配音演员杨文元。
杨文元人很清瘦,声音却低沉宽厚,拥有“罕见的大贝司”。1950年代,他曾在三十多部译制片中配音,包括在《罪恶之家》、《阴谋与爱情》、《最后一步》、《塔曼果》(又名《黑人武士》)等影片中,演绎独当一面的男主角。
为《王子复仇记》配音时,杨文元刚刚步入而立之年,正值成家立业之际。没人会想到,在录音棚里倾诉老国王的冤情后不久,他自己也被卷入一场巨大的冤屈之中。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杨文元与上译厂的其他三位演员被划为“右派”。“他那时年少气盛,认为自己并没有反党之心,于是给某国驻沪领事馆写了一封信,为自己辩解。这下可惹了大祸。”苏秀回忆说。
杨文元被定性为叛国投敌的现行反革命分子,逮捕后遣送青海劳改农场劳教,在那里度过了二十年。配音生涯戛然而止,身边女友离他而去,他的人生轨迹自此中断。
直至1979年,“右派”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全面展开,杨文元才得以重见天日。那年,在上译厂的一次创作人员会议上,厂长陈叙一发言:“我并不是对右派特别有感情,我经常提起杨文元,因为他是一个‘铜锤花脸’,是我们演员中的‘缺门’。”这番话被认为是惜才如命的老厂长,在为杨文元的归队提前“铺路”。
1980年,杨文元重返上译厂,这时的他已年逾五旬。次年,他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海因切的外公配音,精彩依旧。
杨文元为动画片配音,始于1959年万古蟾执导的《渔童》,他为贪婪的县官配音,与邱岳峰配音的洋神父一唱一和。1980年代,他又陆续为美影厂的多部动画片配音,1981年《人参果》中的猪八戒、1984年《黑猫警长》中偷吃红土的大象。
返厂后,杨文元孑然一身,父母已不在人世,身边也无兄弟姐妹。经人介绍,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同事帮他筹办婚礼,结婚礼堂设在上译厂的演员休息室:写字台拼成餐桌,铺以白布,摆上鲜花和糖果。
结婚生子后,因生活拮据,健康状况欠佳,杨文元未得安享晚年。退休前,他又为五十多部译制片配音,包括《虎口脱险》中的大胡子中队长,以及《加里森敢死队》中的多名配角。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是老厂长觅得的一件宝贝,“声音条件非常特别而又不太为人熟知”。
1982年,为电影《少林寺》中的方丈配音,杨文元以他特有的浑厚低音缓缓念道:“慈悲怜悯于心,普度众生于行。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坎坷一生,落寞而终。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化为乌有,仅余冤屈与煎熬。这段痛苦,直至2001年去世,杨文元从未在他的声音中流露过。
1988年,战车邀请年逾六旬的杨文元,为《变形金刚》中的反派领袖“威震天”配音。
那天回家后,杨文元对妻子说:他们让我配主角。妻子说,挺好啊。然后他就在桌旁坐下,开始读剧本。
|
|
|
 |
|
尘封档案 |
|
|
|
|
|
|
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 |
片厂”正式成立翻译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 |
先河。 |
|
这年春季,由冀中军区演员剧团来到东影的袁乃 |
晨,接受了译制工作。以前从未搞过,怎么做?袁乃 |
晨心中没有底。一个月后,前苏联战争影片《普通一 |
兵》到达东影。 |
|
《普通一兵》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 |
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 |
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 |
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 |
|
这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 |
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 |
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 |
“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 |
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
。 |
|
|
|
 |
|
在那个电视尚不发达、看电影仍作为一种奢侈享 |
受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对于电影的了解和欣赏, |
是通过广播电台独有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来满足 |
的,因为广播电台是以声音为表达形式的综合艺术, |
电影中的台词、音响,就变成了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的 |
表现手段。 |
|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东北电 |
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士》,宣告了《电影 |
录音剪辑》这种节目形式的诞生,作为独特的文艺广 |
播节目,收听率极高,尤其在1980年,《电影录音剪 |
辑》达到了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第二位 |
排行!被广大听众誉为“空中影院”。这种文艺节目 |
一直到今天仍是不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拥有广大 |
的听众群体。 |
|
以电影的声音加解说,把看的艺术变为听的艺术 |
,正是这种独特性,把译制片的优势放大了,如果电 |
台播出的是纯英语对白的电影,《电影录音剪辑》必 |
定变为小众文化。广播电台的普及性,把译制片精到 |
的翻译、完美的演绎,传神的输送到每一位听众的耳 |
朵里,所以,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居然 |
能大段的背诵外国电影中的对白,就不足为奇了。多 |
少人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动人的音乐、经典的 |
台词,在收音机里把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 |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 |
配音演员童自荣都曾经是《电影录音剪辑》忠实的听 |
众。 |
|
|
本站精品课程推荐 |
|
|
|
分享按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