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站新闻 | 山西广电动态 | 地市广电动态 | 艺考考前培训 | 广播节目购销 | 本站专题 | 广电常识 | 在线广播 | 广电进修 |
中国配音演员
 
山西广播影视网--中国配音界--上译厂的“老太婆‘赵慎之

 
赵慎之
 
上译厂的“老太婆‘赵慎之

 

  日本电影《望乡》剧照,其中阿崎婆是赵慎之配音的第一个重量级角色。日本著名女演员栗原小卷扮演片中的圭子。

  众所周知,上海电影译制厂有两位著名的“老太太”配音演员,一位是苏秀,一位就是赵慎之。看过1970年代那些经典译制片的观众,只要回想一下配音版的日本电影《望乡》,心里就一定会响起阿崎婆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哭,这已经不是田中绢代的原声,而是赵慎之的再创造。有趣的是,生于五四青年节的赵慎之外号就叫“老太太”。

  《望乡》取材于山崎朋子的社会性纪实文学作品《山打根八番娼馆》,影片描述研究亚洲女性史的圭子,为了调查日本妇女海外卖春的往事,到当年输出卖春妇最多的九州岛原及天草采访。阿崎婆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栗原小卷扮演的圭子了解阿崎婆的悲惨遭遇后,被深深打动,由衷地叫了她一声“妈妈”。受尽苦难、遭众人甚至亲人遗弃的阿崎婆用圭子给她的一块手巾紧紧地捂住脸,失声痛哭。

  赵慎之说,她怕笑,不怕哭。但这哭声是阿崎婆深埋心底、隐忍了多少年的痛苦的总爆发,这声音有着因长期抽烟而造成的沙哑,更有着抑制不住的强烈悲愤和无奈,因此,这一声长长的哭,胜过千言万语。可以说,对这一声长哭的演绎成功与否,意味着对这个人物的二度创造成功与否。

  阿崎婆是赵慎之配音的第一个重量级角色。当时“老太太”刚到知天命之年,从不抽烟,因此音色和角色的并不相同,但她从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入手,在这两方面做到高度契合,嗓音的差别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由于《望乡》是以非常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日本妓女的生活,1978年在中国上映后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删剪后的版本仍被一些“正统人士”指责为“黄色电影”,数度遭禁。作为配音演员,赵慎之却不以为然,她觉得有着阿崎婆这样身世的人在我们国家、在旧上海也不少。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认为《望乡》是“黄片”的人,首先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是黄的。赵慎之在配音过程中,和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样眼泪汪汪的,对阿崎婆的遭遇充满同情,感到心酸。可能是过于投入,配完一个片段后情绪很不好,还沉浸在人物的情感里,午饭也不想吃。

  1970年代以后,赵慎之越来越多地为出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老太太配音,同一个声音传递出不一样的感觉。赵慎之认为,配音演员的二度创作有时候比直接上镜头表演更难,在银幕上已经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前提下,怎么去符合他/她,向他/她靠,这是一门学问。她牢牢记住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的话:“亦步亦趋,紧随不舍。”充分理解了原片是怎么回事,那么无论社会底层的阿崎婆,还是日剧《华丽家族》里面的贵族老太太,对赵慎之而言,都不在话下。进入角色的方法也是陈叙一的发明:先从最能体现角色个性的某一段戏开始配音,一下子就对这个人物有感觉了。

  赵慎之生于1924年,原本是个军人,抱着“打日本人”的目的参加了新四军,后来成为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的团员。1951年2月,她紧随苏秀进了当时尚属于上影厂的翻译片组当配音演员。接着又来了李梓、潘我源等等。这一批配音“元老”,在陈叙一的带领下,一点点将译制队伍扩展为上海电影译制厂。

  赵慎之刚到上影翻译片组报到的时候,还穿着军装,并且向领导行了一个军礼。可能她的身体不好,并没有飒爽英姿的感觉,苏秀把当年的这一幕写进书里:以为要来个花木兰,却来了个林黛玉。从此,背有点弓的赵慎之就背上了“老太太”的外号。

  “老太太”的第一部配音作品是《光芒万丈》。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话筒,她一点不紧张,按照表演话剧的经验,亮出响亮的嗓音。“老法师”善意地指出她有舞台腔,面对录音话筒,不需要像演话剧那样,竭力把声音传到剧场后面去,而只要像生活当中那样说话。从《华沙一条街》开始,赵慎之渐渐成熟了,配出了里面那个小女孩的腔调。

  赵慎之经常公开说,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她不觉得这么说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因为知识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学的。作为密友,苏秀对她的这种做派非常欣赏。赵慎之其实出身书香门第,但长辈认为女孩子只要识字就可以了,不必读很多书。赵慎之深为(女人子宫多深为)自己能够从事配音这项工作感到幸运,因为这个工作迫使她要学习。在这之前,她会背许多唐诗,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名著,但很少阅读外国名著。当她要为那些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配音时,就必定要先看原著,加深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彼得大帝》、《一个人的遭遇》、《父与子》、《科伦上尉》、《红与黑》、《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等等,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日积月累。如今,上海电影译制厂年龄最大的赵慎之可说是读万卷书的“老太太”了。她承认自己“很自尊也很自卑”,“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她有爱提问的好习惯,问同事、查字典,所以从她口中很难听到读错的音。

  有粉丝说,赵慎之比较适合配有些忧郁气质的角色,比如《痛苦的一页》中的丽西和她自己最喜欢的《偷东西的喜鹊(篱笆女人和狗演员喜鹊)》中的农奴阿纽塔等。赵慎之的确能把这样的角色演绎得精彩纷呈,但如此来界定她的配音类型肯定幼稚。且不说“老太太”年轻时塑造的那些美妙、纯洁、温柔又不乏幽默的声音形象,如《第一课》、《穷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婴儿》等这些保加利亚影片,还有老版本《孤心血泪》中的贝蒂等,至于《科伦上尉》和《神童》中的角色,就更是在幽默调皮上加重了分量,《悲惨世界》中德纳第的老婆和《基督山伯爵》中卡(女人帮妞2中卡斯唱的)德鲁斯的老婆,更是那类(那类女人易出轨)贪婪、凶恶的泼妇,况且还有《广岛之恋》里那个浪漫且具有多面性格的法国女性……可见,“老太太”的语言造诣远非“忧郁”二字可以概括。   

  如今,“老太太”已是真的老太太了,但依然是个“小资”。

  赵慎之喜欢摆弄花草已经到了一个境界。她不喜欢把已经开放的花拿回家,而是迷恋于植物生长、开花的完整过程。“文革”时,有人批判她这种“小资情调”,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如今在敬老院她住的公寓里也到处可见鲜花。她会耐心地观察“昙花一现”的过程,可对做饭她就没有如此耐心了。她常常想,人为什么要一天吃三顿?三天吃一顿多好!于是,退休在家的她一般一天吃两顿,这已经算是善待自己了。

  不在身边的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生活,说服她住进了著名演员张瑞芳筹建的爱晚亭敬老院。想不到,在爱晚亭,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与一位杨先生喜结良缘。这位早年来内地参加革命的台湾人杨先生,经常对老太太夸自己过世的太太,表示他如何爱自己的太太,又说赵慎之跟她长得很像。一来二去熟了,两人会PK背唐诗。这是老太太的专长,杨先生只能甘拜下风。老太太的朋友开始替两人张罗,送音乐会的票子,请他们同去欣赏;有时请他们两位吃饭。老太太有自己的判断:一个对自己过世的太太还念念不忘的人应该是重感情值得信赖的人。

  于是,在子女的祝福下,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2001年,他们搬到了南翔众仁静养院的公寓里。老太太还在客厅里放了一张杨先生前妻的照片,以解他的思念之情。不幸的是,现在杨先生也已病故,老太太的客厅里除了花草和字画,还可见几张杨先生的照片,看上去慈眉善目。这正是老太太的处事方式,她尊重客观事实,不喜欢弄虚作假、遮遮掩掩。

  老太太非常渴望还能站到话筒前,像为《达·芬奇密码》里的那个老太太配音那样,过把瘾,不要酬金也愿意,尽管她对现在先进的配音方式有点“不习惯”。

  她很留恋那个互相提意见不会伤感情的年代;留恋汇聚了邱岳峰、毕克、乔榛、童自荣、尚华、于鼎、杨文远、李梓、刘广宁、苏秀、丁建华、潘我源和她等等所有上译厂配音精英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团队,那是永远不会再有的“译制片的盛宴”。

 
 
尘封档案

译制片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
片厂”正式成立翻译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
先河。
 
    这年春季,由冀中军区演员剧团来到东影的袁乃
晨,接受了译制工作。以前从未搞过,怎么做?袁乃
晨心中没有底。一个月后,前苏联战争影片《普通一
兵》到达东影。
 
  《普通一兵》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
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
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
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
 
    这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
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
“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
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难忘广播节目《电影录音剪辑》
电影录音剪辑
 
    在那个电视尚不发达、看电影仍作为一种奢侈享
受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对于电影的了解和欣赏,
是通过广播电台独有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来满足
的,因为广播电台是以声音为表达形式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的台词、音响,就变成了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的
表现手段。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东北电
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士》,宣告了《电影
录音剪辑》这种节目形式的诞生,作为独特的文艺广
播节目,收听率极高,尤其在1980年,《电影录音剪
辑》达到了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第二位
排行!被广大听众誉为“空中影院”。这种文艺节目
一直到今天仍是不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拥有广大
的听众群体。
 
    以电影的声音加解说,把看的艺术变为听的艺术
,正是这种独特性,把译制片的优势放大了,如果电
台播出的是纯英语对白的电影,《电影录音剪辑》必
定变为小众文化。广播电台的普及性,把译制片精到
的翻译、完美的演绎,传神的输送到每一位听众的耳
朵里,所以,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居然
能大段的背诵外国电影中的对白,就不足为奇了。多
少人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动人的音乐、经典的
台词,在收音机里把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
配音演员童自荣都曾经是《电影录音剪辑》忠实的听
众。

本站精品课程推荐

太原播音主持培训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美术考前长训班招生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双休日考前小课班
·成人播音主持进修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表演、编导艺考高中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影视表演一年全日制进修班
·地市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进修班
·少儿节目主持、表演培训班招生通知
·普通话培训班招生通知
·更多精品课程欢迎登陆官方网站
 
分享按钮

 
Copyright·1999 - 2018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广播影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