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站新闻 | 山西广电动态 | 地市广电动态 | 艺考考前培训 | 广播节目购销 | 本站专题 | 广电常识 | 在线广播 | 广电进修 |
中国配音演员
 

 
于鼎
 
怀念于鼎 作者:曹蕾

 

  到外地出差,住在宾馆里,打开电视机,不知哪个台正在播放电影《虎口脱险》,第一句就传来老于鼎的声音,他配的油漆匠正眉飞色舞地梦想着将来的美好生活,可是我知道,扮演油漆匠的那位法国演员已经去世了,老于鼎也已经走了快一年了。                                                                                                                                                  

  老于鼎走了,带着那憨憨的“油漆匠”的声音,走了。                                             

  《虎口脱险》,这大概是电视里反复播得最多的一部译制片,影片中的“油漆匠”,也大概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熟悉而喜欢的人物。由此,人们也都喜欢上了这油漆匠的声音——于鼎的声音。听说他走了,许许多多人都发出惋惜地叹息。

  二十八、九年前,我刚走进译制厂工作,就见到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胖胖的中年人,他忙着用钢板蜡纸刻写剧本,忙着校对,忙着用手推油印机印着这些刻好的蜡纸,还忙着把印成的剧本装订起来,分发给演员。我才明白,原来没有打字员,大家的工作剧本一直都是他刻印的。他还会把图书室的旧书,用针、线装帧修补好。在他那小抽屉里,有一整套这种工具,可是当他一开口,我惊异地发现这就是《王子复仇记》里的霍拉旭,是《阴谋与爱情》里的琴师米勒,是《基度山伯爵》里的坏蛋卡特路斯——是声音早让我稔熟于心的于鼎。                

  于鼎在配音之余,就喜欢这么为大家忙碌,厂里发电影票、发节日食品,演员组那份,总是于鼎在分在送;有的同事老了,病了,于鼎一声不响地骑着那辆“老坦克”给他们家中跑腿办事,熬汤送药——也不知他算哪门儿的“官”,这些活儿他全揽下。他也认定这是他自己份内的事,甚至不要人说一声谢。                        

  是他闲着没事干,拿这些来消遣的吗?才不,他是个最最没空闲的人。说来也真不幸,他家中有一位长期生病的妻子,几十年来像孩子似的被他照顾着,却没听他又一声怨言。她包下家中所有的家务,给妻子买菜、做反、洗衣,还要不断给她换口味:摊饼啊,包饺子啊,擀面条啊,于鼎全会。那时候,没有什么热水器,每逢厂里浴室开放的日子,他会把妻子带到厂里来,让女同事帮着照顾她洗澡。星期天,他会陪着妻子去公园晒太阳,去逛街散心。晚上,再骑着车赶去录音棚配音。冬天,寒风里他穿著那间七、八年前买的黑色羽绒外衣,戴着十几年前我给他织的绒线贝雷帽,在地铁还没开通之前,就这么深夜骑车赶回在梅陇的家。听说,他去世后还留下了一些钱,给他这多病的妻子,这是他省吃俭用,千辛万苦积下的血汗钱,其心可鉴!

  于鼎脸上有一道早年落下的疤痕,像个深深的酒窝,这使他笑起来,有一种憨憨的神情,也使他看上去很贴近他配音的那些憨憨的角色:“屠夫”啊,“油漆匠”啊,《大篷车》里的司机莫罕那,难以计数。他是上译厂演员里最老的一辈,虽从事的是“开口”的行当,却并不怎么伶牙俐齿,“出戏”也不快,但他有“磨”的耐性和韧劲,一段戏,他会反复一遍遍琢磨,最后录成十分富有色彩和人物个性的声音,扎扎实实,令人难忘。                                                                                                      

  好几年了,他的视力一直不好,后来因为心血管系统的病,一只眼睛的视力几近丧失。剧本上打印的字他看不清,所以每次录音,别人拿剧本,他却拿纸片,纸片上是他用打字机抄录的台词对白。就这样,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配了好几部影片,用声音塑造了好几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                                  

  老于鼎走了,译制片中少了他这一个独特的声音,又将寂寞不少。他生前没有官位、没有职称(他离休早,没赶上评职称),没有眩目的明星光环,甚至走在街上,也没什么人认识他,他只是个幕后耕耘者。但是,他的声音留在那么多观众心里,当影院重映、荧屏重播他配音的那些影片时,当人们想起《虎口脱险》的油漆匠时,大家都会怀念他。这是一座声音的墓碑,它将长存。

 
 
尘封档案

译制片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
片厂”正式成立翻译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
先河。
 
    这年春季,由冀中军区演员剧团来到东影的袁乃
晨,接受了译制工作。以前从未搞过,怎么做?袁乃
晨心中没有底。一个月后,前苏联战争影片《普通一
兵》到达东影。
 
  《普通一兵》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
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
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
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
 
    这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
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
“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
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难忘广播节目《电影录音剪辑》
电影录音剪辑
 
    在那个电视尚不发达、看电影仍作为一种奢侈享
受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对于电影的了解和欣赏,
是通过广播电台独有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来满足
的,因为广播电台是以声音为表达形式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的台词、音响,就变成了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的
表现手段。
 
    1950年3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东北电
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白衣战士》,宣告了《电影
录音剪辑》这种节目形式的诞生,作为独特的文艺广
播节目,收听率极高,尤其在1980年,《电影录音剪
辑》达到了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第二位
排行!被广大听众誉为“空中影院”。这种文艺节目
一直到今天仍是不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拥有广大
的听众群体。
 
    以电影的声音加解说,把看的艺术变为听的艺术
,正是这种独特性,把译制片的优势放大了,如果电
台播出的是纯英语对白的电影,《电影录音剪辑》必
定变为小众文化。广播电台的普及性,把译制片精到
的翻译、完美的演绎,传神的输送到每一位听众的耳
朵里,所以,即使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居然
能大段的背诵外国电影中的对白,就不足为奇了。多
少人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动人的音乐、经典的
台词,在收音机里把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
配音演员童自荣都曾经是《电影录音剪辑》忠实的听
众。

本站精品课程推荐

太原播音主持培训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美术考前长训班招生
·播音主持、编导、表演双休日考前小课班
·成人播音主持进修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表演、编导艺考高中班招生通知
·播音主持、影视表演一年全日制进修班
·地市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进修班
·少儿节目主持、表演培训班招生通知
·普通话培训班招生通知
·更多精品课程欢迎登陆官方网站
 
分享按钮

 
Copyright·1999 - 2018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广播影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