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培训 | 聆听世界| 节目购销

影视基地 | 广告服务| 在线电影

首页 | 本站新闻 | 聆听世界 | 培训信息 | 节目购销 | 综艺专区 | 广电常识 | 合作信息 | 本站广告 | 高清电影 |
 
您的位置: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主页 - 聆听世界
....................................................................................................

评坛巨匠袁阔成经典评书《金钱镖》

 

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广告全面招商

888

袁阔成和他的评书艺术

  袁阔成:(1929— )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
   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1979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
   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三百六十五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1985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先生的评书也象他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 电影` 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说表并重,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以形传神。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先生的现代评书,可以说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给听众流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勇跃雷池,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 音` 字` 节` 手` 眼` 身` 法` 步的全身艺术,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浅谈袁阔成评书艺术的一些特点
   水泊梁山谁能比?
   肖飞买药定乾坤。
   炉火纯青说三国
   返璞归真是封神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而不是不管不顾,是书就说。由于在人的一生当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生理条件不同,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
   一)早年时期
   从现在网上流传的书目上看,现代评书(除去红岩魂),水泊梁山以及一些小段都是袁阔成早年的作品。
   作为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其可以从内容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叙述部分,也就是所谓说书人叙述故事情节以及评讲的部分,二为表述部分,也就是所谓书中人物心理所想,口中所说的部分。要想说好一部评书,这两部分内容不仅各自都要说的足够好,而且要相互结合的好。在这方面,袁阔成早年的现代评书堪称范本,而尤以模仿书中人物说话为一绝。
   对比传统评书,现代评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细腻。传统评书往往粗枝大叶,比如他很少有复杂的心理描写,也很少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根筋,比如脍炙人口的评书小段《肖飞买药》中有这样的情节:肖飞点着了一支烟,一扔火柴棍,刷,正扔到一个小特务的腮帮子上。小特务一激灵,艾呦呵,心说小心点啊,没敢言语。然后这个茬就别过去,继续说肖飞怎么样买药。像这种转一圈又回到原地的小插曲传统评书里一般不会出现(除了田连元)。另比如前面肖飞给伪军一个嘴巴,把后槽牙打掉了,伪军和哥们之间有一个精彩对话。这样的细节在传统评书里一般也不会出现。最多说句肖飞一个嘴巴,把伪军后槽牙打掉了,或者运用特有的袁氏夸张,肖飞一个嘴巴,差点没把伪军脑袋削下来,最多如此。
   所以说,由于在传统评书形成的过程中,听书的人文化一般不高。为了让这些人听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简明成了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但随之不可避免的就是粗糙。现代评书之所以细腻,一个原因当然是他们都是根据现代****改编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现代评书离生活更近。这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他拉近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使听众理解起故事来更容易,从而为评书的细腻化留出了空间。二是现代评书必须细腻化,其原因就在于生活本身就很细腻,如果现代评书做不到细腻这一点,就会显着和生活很远,甚至产生滑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画来比喻评书的话,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而现代评书则是工笔画。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人物不同的情绪。在这当中,《肖飞买药》堪称范本。比如汉奸被枪顶住后腰的惊慌,比如伪军被打以后的沮丧,都被袁阔成的语音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大家知道,如果两个人说话不想被第三人听到的话,肯定要用压低的声音。比如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两个人被特务盯梢(可能是,记不清了),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人说:“别说话,快走。”用了很低很急的语调。另外比如袁阔成《水泊梁山》,吴用让李逵装哑巴,结果出去以后李逵要说话,吴用也是用压低的语调和李逵说话。我要说的是,这种压低的语调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如果音域不够宽广的话,这种声音还真发不出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同学自习说话,那个哥们说什么都做不到压低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的能力高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袁阔成是什么超人,而是当时的创作环境决定的。那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这样浮躁,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小学故事员的培训中就要求有生活,有细节,形象生动。从建国伊始,话剧大师焦菊隐导演《龙须沟》的时候要求演员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就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比如说一段书,你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这比某些演员闭门造车,闷在家里凭空捏造人物的语音,自然要高明得多。
   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声音的能力是最高的,一直到水泊梁山,袁阔成还在运用这种方式。但从评书《三国演义》特别是以后,袁阔成似乎放弃了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其中的可能原因,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但有一些听书不多的书迷因此认为,袁阔成不会运用这种方式,就十分可笑了。只要听过袁阔成的现代评书以后,你就会知道,一小部分书迷所推崇的某些评书演员的这种能力,比起袁阔成来,就好比荧草之光之对皓月之明。
   袁阔成早年的评书中,除去现代评书以外,还有一部《水泊梁山》不可不提。袁阔成以说短打书起家,在目前流传的评书中,《水泊梁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里,我希望通过同单田芳最著名的作品,另一部短打名书《白眉大侠》对比,来分析一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短打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说现代评书是工笔画的话,那么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我们又提到,袁阔成的现代评书堪称电影评书。听一部好的现代评书,就如同看一场电影一样。现代评书和电影艺术有着很强的共通之处。同理,传统评书和戏曲也存在着很深的渊源。翁偶虹先生曾经说过,京剧应该从袁阔成,李鑫荃等人的评书中吸取营养。其实,很多戏曲的曲目也是根据评书书目创作的。反过来,评书表演也通过吸收戏曲的东西,发展了自己。比如在人物塑造上,评书和戏曲尤其是京剧就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就会发现袁阔成和单田芳评书的重大不同,单是以奇用兵,袁是以正取胜。看《水泊梁山》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时迁和燕青,在京剧中分别以武丑和短打武生应工。再看《白眉大侠》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徐良和房书安,徐良当然是武丑,但房书安的形象有争议,这样的形象似乎更应是文丑应工,就好似京剧《甘露寺》中的贾华。
   作为短打武生和武丑来说,其样板形象就是京剧《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燕青毫无疑问就是任堂惠型的一个角色。而时迁和徐良虽同为武丑,但只有时迁是刘利华型的一个角色。这一部分武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机警伶俐。从脸谱上来区分,这一部分武丑都只勾鼻梁那一点。如《盗甲》中的时迁,《盗钩》中的朱光祖,《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都是这样的形象。还有一部分武丑,他们的特点不是机警伶俐,而是面相极其丑陋,从脸谱上说,这一部分武丑是整张脸全勾,比如《徐良除霸》中的徐良(还要唱山西梆子),就是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时迁和徐良这两个形象,虽同为武丑,但时迁是样板武丑,徐良就有些偏了。而房书安这样的形象则更偏,京剧里很少出现类似的形象。
   所以说,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这两部书,《水泊梁山》属于比较正统化的短打书,其实,只要我们注意考察老年间的短打书就会发现,这些书绝大多数以短打武生为书胆。同时,《白眉大侠》则是剑走偏锋的短打书,单田芳的嗓音条件决定了他正统化的路子此路不通(如就在同一部书《白眉大侠》中,白云瑞这个人物就非常失败)。单田芳因此聪明的选择了一条以奇以怪取胜的路子,结果,他成功了。
   还是说《水泊梁山》,这部书的胜处除了细腻的人物语音模仿比如时迁的尖嗓子(这里插一句,时迁这个形象语音的设置明显参照了京剧,这种语音是反映人物性格的;这和徐良的语音只能说明他是山西人明显不同)以外。就是袁阔成以极快的语速(堪称评书之最)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如果我们看过京剧比如《连环套》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水泊梁山》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和《连环套》是一样的,那真是干净利落,一派侠气。单从这部书来看,袁阔成堪比京剧界的杨小楼。
   应该说,袁阔成早期的评书,每一部都是精品。目前网上所流传的这一时期录制的小段如《肖飞买药》《黎明之前》《桥头镇》等更是不朽杰作,是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二)中年时期
   袁阔成中年时期的作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包括《西楚霸王》等等书目。《三国演义》是我听过的袁阔成的第一部评书。我较全面的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也是从评书三国演义开始的。
   袁版《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才使该书成为现代评书史上艺术水平最高的评书。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知识性,《三国演义》这部书历来重视评讲,袁《三国》也不例外。在这一版三国里面,除了几句话的短评以外,还有很多很好的长评。比如在说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书的篇幅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在这些评价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周瑜的两点评价,其一就是说周瑜并不是私人嫉妒诸葛亮而是出于对江东的忠诚。不然他不会在发现诸葛亮的才智以后,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其二就是说周瑜是个音乐家。因为听三国的时候我还很小嘛,感觉这两点评价很新鲜,因此记忆也最深刻。
   袁阔成的文史功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在袁《三国》中存在一些很有意思的扩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每当故事中出现一个典故,袁阔成总要把他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这还不算绝,因为毕竟这些典故已经在故事中出现,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搞清楚其是怎么回事。袁三国中最绝的是《三国演义》原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内容,也被袁阔成有根有据的扩展了一番。仅举一例以作说明。
   比如孔融被杀的情节,在原书当中写得非常简略。无非就是说孔融长叹被郗虑听到,郗虑因此到曹操跟前告密,并说孔融经常反对你的政策。于是曹操大怒,下令杀孔融。在袁《三国》当中,通过郗虑和曹操的对话增加了两个小典故,其一就是禁酒和禁婚,而第二个小典故最有意思,袁阔成是这样说的:郗虑对曹操说,您还记得您在破袁绍的时候,公子曹丕收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夫人甄氏,孔融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信上说到了武王伐纣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吗?孔融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武王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是他自己看上妲己了。但是是妲己毁掉了纣王的江山,是一个不祥之物,如果武王自己纳了妲己,传出去影响不好。所以武王在名义上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把妲己给纳了。因为只要把妲己纳进自己家里来,那人家家里什么事外人就不知道了。现在您破了袁绍,把甄氏赐给了公子曹丕,其实是您自己把甄氏纳了”
   如果和正史比较的话,袁阔成的这个典故有所发挥。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曹丕纳了甄氏,孔融就给曹操写信,信中提到武王伐纣以后把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曹操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就问孔融,你这个故事有出处吗?孔融回答:我是从你的做法上推出来的。这其中也没有郗虑什么事。
   应该说,袁阔成所讲到的这个小典故有两绝。一绝是有所本,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凭空捏造一个并不困难(瞎编没有意思),但要有所根据的话,难度就要增大很多。因为这要求改编者必须首先知道这个故事。二绝在发挥的巧妙。如果该典故照本宣科的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经过袁阔成巧妙的艺术加工,这个小典故变得妙趣横生。以上仅举一例,就这个例子所提到的小典故来说,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如果不是袁阔成的评书,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两个典故出自后汉书)。
   当然,关于评书《三国演义》尤其是北派三国的说法,我的基本主张是爬书,所谓依书敷衍。一定程度的扩展自然是需要的,但不要在[情节]上大差大离,要把握好一个扩展的火候问题,这事实上也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在这方面,袁版《三国》做的还是相当好的(冰心喜欢袁三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袁三国没走样)。
   袁《三国》很强的知识性是很多人都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此不再赘述。这套评书最重要的成就是其第二个特点,那就是他的形式美。应该说,注重形式美是袁派评书最显著的特点,在早年的时候,其评书就被认为具有飘俏脆帅的特点。袁阔成的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在三国演义评书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袁阔成的嗓音比较正,堪称字正腔圆,颇符合中正平和的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要求。虽然也夹杂有少量方言读音(不是口音)。但发音吐字不倒不瘪。在袁阔成录制电视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由于年老已经不能再现当年电台版《三国》磅礴的气势。但我仍然喜欢这一版《三国》,原因就在于我喜欢听那种字正腔圆的声音。
   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很高。其原因可能是袁阔成由说现代评书起家。现代评书对演员嗓音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王刚的电视剧,其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要高于一般演员,这些都要拜早年其说现代评书所赐。袁阔成同样如此,正因为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自由的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从而可以让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于韵律感,就像唱一样好听。
   袁阔成善于对气息的运用。比如在其和田连元合作的节目《难题》中,袁阔成有这样一段话:(小王)一踩油门,噌,跑了。这个描述声音的象声词“噌”,就是用气托着出来的。评书三国演义充分体现了袁阔成用气的特点。正因为袁阔成善于气息的运用,《三国演义》听起来特别俏皮。袁《三国》所给予人的这种美感,就和颠一个极富弹性的小球所给予人的感觉一样。
   袁阔成还有一项绝技,就是对口技的运用。对于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口技有两种使法。一种是使得像,这种口技适合于比较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比如田连元学汽车刹车,学开门的声音,那真是像极了。说到这里,可以插进两句对田连元的评价,田连元的评书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传统评书现代演。我以前说过,相比于传统评书,现代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细腻,生活化。袁阔成改说传统书以后,并没有把现代评书的这一特点带到传统书中来(袁可能是想保持传统评书的气派),完成这一任务的是田连元。所以我早就说过,田连元很像早年袁阔成。
   口技的第二种使法是使得俏,也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这种口技适用于比较写意化也就是传统书(田连元除外)的表演风格。比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开头是这样说的:“关云长温酒斩了华雄,他手捻着长髯微合着二目走进大帐,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在了帐内。张飞一看哈哈大笑,我二哥可算得鳌里夺尊了。”就这几句话被袁阔成说的波澜起伏极富韵律感,在这当中就用到了一处口技扔人头的声音“腾咕噜噜噜”,我相信关羽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才能,但我绝不相信他扔一个人头都能够扔的这样富于音乐性。袁阔成在这个地方所运用的,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
   所谓艺术化的口技至少应该起到两种作用,其一就是描摹声音烘托气氛,这是口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就是夹杂在语句当中,让语句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更加跌宕起伏。还有一些口技可以起到京剧里锣鼓(当然,锣鼓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的作用,这一点还应细细体会。
   本文前面提到,评书《水泊梁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袁阔成用极快的语速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或说“气氛”。其实这是袁派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袁阔成善于给不同类型的书定基调。如果我们去听袁阔成不同类型比如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评书,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类型的评书气氛都不相同(或说不同类型评书气派不同)。只要艺术修养足够深厚,袁派评书可以完全不听故事的内容,只需去感受袁阔成给整部评书所营造的整体气氛,你就可以准确说出,这是长袍还是短打,是现代还是神魔。《三国演义》当然也不例外,袁阔成充分发挥自己深厚的功力,通过嗓音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并间杂口技等等把一部三国说的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极富史诗般的韵律美。这也是袁版《三国》最成功之处。
   就整部书而言,袁阔成的评书就是如此。若要纠缠细节,袁阔成又可以给不同的情景营造不同的小气氛,于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三英战吕布的铁马金戈和紧张的气氛,也可以体味到走麦城的悲凉。以上所说的是袁《三国》形式美的重要特点。
   我认为,评书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讲故事,所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对于绝大多数听众来说,听的就是故事。第二重境界是知识性,这样的评书听了以后有收获。这前两重境界都是针对评书内容而言的,可以总称为评书艺术的内容美。而评书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他的形式美。仅以一部三国而论,单田芳的《三国》在第一重境界(单田芳老师也不以这个著称),连阔如的《三国》可以达到第二重境界,袁阔成的《三国》则达到第三重境界。袁版《三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这三重境界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张。除去少量口误以外,袁《三国》可算得上一部完美的作品,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一座里程碑。
   最后附带一个问题,有一些资深书迷虽然承认《三国演义》的成就,但认为《三国演义》毁了袁阔成,袁阔成把他的全部评书才能耗尽在《三国》身上。具体的说,袁阔成说三国造成了三大危害,首先,为了营造《三国》史诗般的宏大气氛和表现一些人物的粗犷,袁阔成多用横音。结果把嗓子毁了,从此以后袁阔成的嗓音不再清醇,第二,出于尊重祖国文化,为了《三国》的严肃性起见,袁阔成把模仿人物说话这一评书的重要表现手段舍弃而且是永远舍弃了,第三,《三国》评书以评讲见长,导致袁阔成在其后的书目中,总想加进自己的一点见解,因此经常跑题。
   其实,我倒不这样认为。只要听过袁阔成早年的评书《水泊梁山》,就会发现在这部书中,袁阔成照样多用横音,甚至有时还学京剧中花脸的哈哈大笑和打哇呀(准确的说是“护食”)。这种说书方式当然毁嗓子,但其并不是从三国开始的。其实,袁阔成的嗓子从说三国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清醇了,这其中也有年龄的因素。很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袁阔成才决定放弃短打和现代书的路子,改说三国。这也正是本文开头就指出的,袁阔成是一个善于因人设书的评书演员。当然,在这个时候,袁阔成改说三国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条件,那就是深厚的艺术积淀。至于后两点,我倒认为袁阔成的失误不在说三国,而是在说三国之后,仅仅又说了《西楚霸王》一部长袍书,就又捡起老本行,去说短打和现代书。结果可想而知,60多岁的袁阔成再也说不出《水泊梁山》和《暴风骤雨》那样高水平的评书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金钱镖》《彭公案》这些书的绝对水平低(相对水平肯定比不过《水泊梁山》),我知道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听书上水平的人喜欢袁阔成的这些书。我的意思是说,袁阔成仅仅说了两部成功的长袍书以后,就放弃了这种书路,实在是评书的一大损失。不管是从年龄,还是经验,90年代的袁阔成更适合说长袍书。
   三)晚年时期
   代表袁阔成晚年风格的书不多,只有《封神演义》和电视版《三国演义》两部。其中,电视版《三国》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复当年电台版《三国》之勇,但却更有一点座谈三国的味道,风格反倒类似于连三国。总之,电台版和电视版《三国》,是两套风格不同的评书。当然,就此二者而言,肯定是前者更佳。
   需要重点一提的是袁版《封神》这套书。据说,这套书是袁阔成75岁高龄时所录。由于录制时年事已高,这套书成为袁阔成所有评书中口误最多的一套书,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正所谓瑕不掩瑜。这套书是袁阔成进入晚年以后的代表作,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是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最高的一部。
   就目前来看,比较著名的《封神》版本共有三个,也就是王文玉版、单田芳版和最新的袁阔成版。单就单版和袁版来说,如果仅从细节去讨论,则你说你火爆,我说我幽默,永远也比不出个优劣好歹来。事实上,单版和袁版封神有一个重大的质的区别,就是对这部书的定位不同,单田芳把这部书定位在了长袍书,而袁阔成把他定位在了神魔书或说神怪书。只从《封神演义》的内容来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定位都没有错,因为这部书确实存在武王伐纣和斩将封神两条线,是既可以看做长袍书,也可以看作神魔书的。但比较而言,袁阔成的定位更加准确和高明,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这部书的名字叫《封神演义》而不叫《武王伐纣》,这部书故事的主体应该是斩将封神,武王伐纣只是故事的载体。这就好像种黄瓜一样,黄瓜架只是载体,而黄瓜藤才是黄瓜的本体。因此,从这层意思上说,袁阔成把这部书定位为神魔作品,比单田芳长袍作品的定位更为准确。其二,传统评书所谓长袍短打,长袍书的书目特别的多,而神魔书的书目却相当有限。单就目前来看,说神魔书的几乎没有。袁阔成把封神演义当作神魔作品来说,本身就占了一个物以稀为贵的优势。所以说,相比于单田芳,袁阔成对封神演义的定位更加高明。而对于一部书来说,定位是否准确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好比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后面补拍的15集尽管特技做得更好,武打更加精彩,但却远远比不上老版的经典。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后补的西游记拍的像武侠,没有捉住西游记神话故事最本质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评书和电视剧的道理是一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田芳的封神演义说得不好,作为一部长袍书来说,单版封神水平还是很高的。
   而王版《封神》和袁版一样,也是把其当成神魔作品来讲的。王文玉本来主要是说相声的,因此封神演义说的诙谐好听。只是毕竟评书功力不足,水平比不上袁版。综上所述,袁版《封神》是目前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最高的一部。
   作为神魔作品来说,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诙谐幽默。袁阔成在《封神》中多次说到这句话:“(这件事)可能吗?您瞧要不神话呢,他好玩啊。”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类型的评书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好玩。事实上,袁阔成的评书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幽默,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体现的最为清楚。比如哪吒闹海一节,哪咤杀了巡海夜叉李良,龙太子带领虾兵蟹将出来报仇的时候,袁阔成这样说:“哪咤一看可乐坏了,这哪来得这么多海鲜啊,这回我可来着了”。还有同样的哪咤闹海一节,东海龙王要亲自到陈塘关问罪,他手下的军师就说:“您就这样出去不把别人吓个好歹?说您是龙灯吧又没人举着您。”等等很多地方都非常有意思,可以说袁版封神是一部非常好听的书。
   说到幽默,这个东西是高度智慧的体现,他和滑稽是不同的概念。对于比较典型的幽默和滑稽,大家可以很容易的辨别。但如何准确的区分幽默和滑稽两个不同的概念,则一直少见相关论述。事实上,幽默和滑稽可以通过“曲”和“直”的不同组合结构来区分。
   封神演义里面讲到,姜子牙在磐溪用直钩钓鱼,当别人笑话他的时候,姜子牙说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所谓幽默,他的结构就是“直中曲”或说“正中谐”。他的本质是俏头;而所谓滑稽,他的结构则是“曲中曲”或说“谐中谐”,他的本质是噱头。
   相对于封神原著来说,袁版封神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其中存在一些失误的地方比如著名的九曲黄河阵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更多的则是成功。比如原著当中,女娲娘娘派轩辕坟三妖前去毁坏成汤江山,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愤怒。而袁阔成版的改编则更加合理。袁版封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性化,比如三仙岛的三霄尤其是云霄娘娘,本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在战斗当中,对昆仑山12弟子也是手下留情,但在原著当中,却被元始天尊二话不说置于死地。而在袁版封神当中,则改为了南极老寿星苦苦相劝三霄不听,南极老寿星不得已才下手,而且保存了云霄娘娘的性命。
   其实,《封神演义》原著是一部非常失败的作品。很多人看过原著以后对故事的正义一方阐教极端厌恶,相反对邪恶一方截教却特别同情。袁版封神经过较大幅度的改编,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上,目前所流行的所有《封神》的改编版本都比原著强,比如袁阔成的评书,比如9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封神榜》。
   评书《封神演义》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是炉火纯青而又返璞归真的一部名作。它集中反映了袁阔成在神魔评书领域里的成就。联系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这评书艺术的四大题材类型中,袁阔成都有最好的作品。我们又提到,袁派评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类型的评书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气派。曾经有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五行的知识,区分袁阔成几部风格不同的代表作品。也即:
   暴风骤雨:属木
   水泊梁山:属火
   三国演义:属土
   肖飞买药:属金
   封神演义:属水
   这五部书,也正是本文所重点提及的几部,其中除去肖飞买药和暴风骤雨同属现代评书以外,各部评书所属的类型均不相同。从中也可见袁派评书的博大精深之一斑了。
   袁阔成天资卓越,少年成名。早年的评书富于朝气,中年转入沉稳大气,晚年则返璞归真。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却贯穿早中晚年,那就是帅美飘逸。袁阔成的评书风格极类似京剧大师马连良(单从音色考虑,袁阔成早年嗓音清醇,倒很像马连良的徒弟张学津。当然,应该说张学津的嗓音像袁阔成,因为张学津要小袁阔成12岁。到了中年,袁阔成的音色转向苍劲,和马连良相当一致),袁阔成堪称“评书界的马连良”。

宫白羽和《金钱镖》

    《十二金钱镖》十七卷,原刊于1937年,全书共一百三十多万字。1943年9月北京书店再版(正华版),1946年,天津《建国日报》连载。同年,名剧作家翁偶虹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据本书为京剧大师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精编《十二金钱镖》一剧,风靡沪上。本书亦曾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重印,叶世生批校,编入《近代中国武侠名著大系》,缺两卷。

    1987年9月,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署以“宫白羽原著宫以仁改编”的《评书十二金钱镖》,全书计三卷五十一回,一千一百九十三页,约八十多万字,前有作者宫白羽画像一幅,吴云心作序,略述与白羽之交往。同年五月,北京华夏出版社据原作重印,署以“宫白羽著”,全书计四卷八十一章,一千六百六十五页,约一百一十八万多字,由白羽后嗣宫以仁、宫稚羽兄妹标点校订,第七十六至八十章根据正华版校订,第八十一章根据《建国日报》连载的报稿编写,在插图前有“内容提要”及梁羽生致宫以仁的手札及其影印件(节选),正文后附有白羽自传《话柄》(节选),包括:目录、自序、我的新闻、白羽及其书等内容。

    宫白羽,原名竹心,自写武侠后一直以“白羽”为名。

    1899年9月9日出生于山东东阿的一个军官家庭。1918年父殁于北平,家道中落,白羽开始到北京邮政局供职。他刻苦自学,致力于新文学创作,1921年他请鲁迅先生介绍第一次投稿给北平《晨报》副刊,并与鲁迅先生开始进行通讯联系,他向鲁迅先生借书刊,诸如《欧洲文学史》、《域外集》、《新青年》等,还向鲁迅先生请教一些有关文艺的问题。这一年的十月中旬,他在苦雨斋拜见了鲁迅和周作人,“鲁迅先生透视的刺人的眼和辛辣的对话”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他的《厘揖局》和翻译的五、六篇契诃夫的作品也由鲁迅先生介绍给《晨报》发表,是鲁迅先生扶持他登上了文坛。


    他曾担任过北平《国民晚报》、《世界日报》的编辑和天津《北洋画报》的记者。1935年,他因采访到为报父仇,佛堂行刺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施剑翘女士遇赦出狱的独家新闻而轰动新闻界。1937年春,他易地养病,执教乡校。芦沟桥事变后,他回到天津,由于生计,开始写作武侠,卖文度日,《十二金钱镖》就作于此时。该书发表后引起了轰动,白羽也因此而一举成名,自此他的武侠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代表作主要有:《钱镖四部作》(实是九部,包括:《十二金钱镖》及续集《丰林豹变记》、《武林争雄记》及续集《牧野雄风》、《血涤寒光剑》及续集《狮林三鸟》与《毒砂掌》、《联镖记》及续集《大泽龙蛇传》)、《偷拳》、《黄花劫》、《摩云手》、《剑底惊螟》、《青萍剑》、《绿林豪侠传》等一系列武侠*;以及新文艺创作,包括短篇创作集《片羽》、《恋家鬼》,社会长篇《报坛偶闻》,自传体长篇《心迹》,回忆录《话柄》,小品文集《雕虫小草》、《灯下闲书》等。早年还翻译过契诃夫多篇,经鲁迅先生校正后推荐给《晨报》副刊发表。


    解放后,宫白羽被选为天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1966年在天津辞世。

附:袁阔成评书《金钱镖》下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站音频》》

 

信息发布: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8888 编辑部门: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
 
※频道推荐
在线连播
 
 
 
────────────────────────────────────────────────────────────────────────────

Copyright·1999 - 2009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