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培训 | 聆听世界| 节目购销

影视基地 | 广告服务| 在线广播

首页 | 本站新闻 | 聆听世界 | 培训信息 | 节目购销 | 综艺专区 | 广电常识 | 合作信息 | 本站广告 | 在线广播 |
 
您的位置: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主页 - 本站专题
....................................................................................................

言归正传单田芳

--记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

来源: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网  

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广告全面招商

本网专题

言归正传单田芳

    单田芳先生是当今评书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说了50年的评书,有录音记录的评书他说了有109部,加在一起有12000多回,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的话,可以播到2036年。如果把他讲过的评书列在一起,你会发现,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的评书,完全可以构筑成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单田芳书场在全国共有五百多家广播电台联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单田芳播讲的评书作品,时长不等,最短的每天一讲,三十分钟,最多的每天六讲,三个小时。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听他的评书,他的听众将近2亿人。有人说单田芳的评书跟毒品一样,千万别沾,沾上就上瘾。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单田芳。,他被听众誉为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书坛常青藤”、“评书大王”。

    1935年11月11日单田芳伴随着那年的大雪来到人世,据说,为了坚持完成当天的演出,母亲差点儿把单田芳生在舞台上。也许这正注定了单田芳一生与舞台结缘。然而,旧社会的艺人地位极低,母亲不想让儿子走自己走过的路,一定要让他读书。 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顶尖高手,父亲单永魁是王香桂的弦师,夫妻俩走一路、红一路。尤其是“闯关东”以后,东北三省便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孩提时代,单田芳始终随着父母往来于沈阳、长春、哈尔滨之间,飘摇沉浮。

    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当时,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不就是看管一个几岁的毛孩子吗?结果,小姐儿俩想错了,这个五岁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他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他无限惋惜地慨叹:“又要打仗了,老百姓算倒了血霉啦——招谁惹谁了!”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在评书演员里应该算是书念得比较多的,不是状元也是榜眼、探花。”单先生说。不过他又补充到:“其实我也不是用功的学生,刚解放那时候考大学不像现在那么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时候大学每年有招生名额,结果报考人数连名额都没满,我就是属于那种‘捡露’捡上的。”不过,单先生这‘露’可捡着了,一连有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大两所学校录取他。为什么选择这两所学校,单先生坦言:“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好,全是听别人说的。上东工是因为‘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而且一旦职称成了工程师,一个月就能挣120块。上医大呢,我当时是想穿着白大褂干净,又受人尊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报了这两所大学。”“本来我可以顺顺利利念上大学,可偏偏临开学前几天得了痔疮。重得必须做手术,第一次手术还没成功,做了两次手术才好。这一下子就耽误了好几个月。一上学,本来其它科目就不太好,最不好的就是俄语,越拉越多,渐渐对上学就没了兴趣。”正在单田芳对未来没有方向的时候,父亲的一位朋友,沈阳曲艺团的李庆海老师劝单田芳说:“你既然不想念书了,为什么不从事曲艺呢?你们家这么好的艺术根基,老祖宗的东西应该传下去啊。”就这样,单田芳走上了艺术之路。是李老师为他取了现在的名字。

  1954年10月1日,单田芳和王全桂在营口正式结婚。那年,新郎刚刚十九岁。婚后,单田芳仍旧赋闲。正当他坐卧不宁时,评书艺术上的引路人出现了,他就是师父——李庆海。李庆海是曲艺界的老前辈,早就名满关东,他从心里赏识单田芳。1954年,单田芳正式下海。1955年,单田芳跟随王全桂的演出团体迁到鞍山。

     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他带来的是拿手好戏《明英烈》。多少年过去了,那场演出还历历在目,至今想来,他还不断地唏嘘:“这关键性的一步是真难走啊!” 、在观众眼里,台上的年轻演员风华正茂、浓眉大眼,嘴角儿还挂着一丝谦和的笑容。人们七嘴八舌地品评着,单田芳深深鞠了一躬,稍微清了清嗓子,随后,娴熟地拿起惊堂木,“啪”地一拍,正式开书。早已滚瓜烂熟的《明英烈》就像洪水决堤那样,一泻千里。就这么气喘吁吁追赶了两个小时,最后终于说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鞠躬,下台。单田芳谢完幕,里边的棉衣都湿透了。此后,单田芳的心里越来越踏实,书也说得越来越“油”,整个鞍山城都传遍了:“听说了吗?最近,出了个新人叫单田芳!” 、为了历练自己,单田芳又选中了鞍山很少有人碰过的《童林传》。在师兄杨田荣的帮助下,单田芳一点就透,举一反三,可以顺着别人的书套子摸下去,能讲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行家听了绝不会产生“剽窃和改装”的感觉。《童林传》一炮红遍鞍山城,21岁的单田芳已经在鞍山这座曲艺重镇稳稳当当地扎住了根……

  事业刚刚开始发展时,又赶上十年动乱。他被下放到农村,还整天挨批斗。满口牙都是在那个时候被打掉的。有一天晚上,一位好心人给他送信儿说,“明天还要狠批你,你赶快逃走吧。”于是,单田芳就只身一人跑到长春。过上了“亡命天涯”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想方设法通知了媳妇、孩子,全家人都来到长春。可是一大家人总要生活啊,单田芳自己不敢露面,就让不满二十岁的女儿上街去卖当时很流行的“水泡花”,他躲在家里制作。据单先生讲,那时他一晚上能做一百多个。他还把蜡化了,做成蜡鸭蜡鱼。飘在装“水泡花”的瓶子里很漂亮。可是,小小年纪的女儿上街叫卖却吃了不少苦。经常被当时的工商所、派出所“驱逐”,还有一次被打得满脸瘀青。“男儿有泪不轻弹”,看着被打得脸都肿起来的闺女,单田芳心疼得放声痛哭。“全怪爸爸没能耐,让你受苦。”可没想到一向内向的女儿一咬牙说:“让他们打吧,反正也打不死。我明天还卖!”就是这种卖一毛钱一瓶的“水泡花”养活了一家子人,直到1978年动乱结束,回到鞍山。回想起那时候的苦难经历,单先生说:“有时候我自己都想,那些事儿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吗?恍如隔世啊!”即使是那么艰难,单先生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我们鞍山文艺界在文革期间,由于不堪忍受煎熬,自杀了16个人。那时候我就想,你们谁死我也不死。我没犯错误,凭什么不让我活?”


1 2 3

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站专题》》

信息发布: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官方网站8888 编辑部门: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
 
※频道推荐
 
────────────────────────────────────────────────────────────────────────────

Copyright·1999 - 2009 TVS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山西省戏剧电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