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媒体见面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透露,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可能有300万以上的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
如此庞大的就业缺口,使得2013年被网友戏称为“最难就业年”,这一方面体现在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权威机构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艰难的就业形势下,各省教育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数据却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糟糕。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6月底最新出炉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增长了0.13个百分点,达到84.98%;而上海市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达到88%之多,这些数据都与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择机采访了几所高校,一窥高校就业率数据背后的究竟。
统计指标无标准 就业数据疑点多
“我觉得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像网上说的那么糟糕。”今年刚刚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张同学接受采访时说,“我周围的同学除了少数出国和考研的,基本没有待业的。”
记者从该校工商学院了解到,今年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达到77.27%,这其中包括了公务员0.44%,出国0.3%,升学9.34%和灵活就业的63.46%。
“总的来说,今年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负责该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王玉君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
那么,什么是灵活就业?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指标是什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了解到,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自营劳动者,包括自我雇佣者(自谋职业)和以个人身份从事职业活动的自由职业者等;家庭帮工,即那些帮助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是指非全时工、季节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家庭小时工等一般劳动者。
而王玉君所说的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
不难看出,灵活就业人员中的自营劳动者被纳入进了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指标中,但其他方面在初次就业率中没有提及;初次就业率中提及的升学及出国留学也没有被纳入该校的综合就业率考核指标中。
就业率统计指标的偏差,对高校的就业率统计的精确度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影响,这种偏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率数据不能对就业形势进行准确反映。
“灵活就业”玄机大 学子无奈“被就业”
通过采访河北一所省属高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发现了高校就业率数字背后的一些端倪。
“今年考研我差了几分没考上我理想的学校,想再考一年,我问这种情况怎么办,学校说将档案放在省人才市场,等考上再去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果不放在人才市场可以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问道。
这位同学的眼中流露一丝无奈,称“校方要求没有工作单位接收的毕业生将档案放在人才市场。”
记者就此情况咨询了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专家称类似情况,均被学校归入“灵活就业”中。“灵活就业”里面学问大得很,在此种就业率核算体系中,只要将人事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均被学校纳入当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了解到,早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将“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就业工作方面的新举措,本无不妥,但“灵活就业”被不同高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得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变得困难。
2011年,教育部针对高校就业率存在造假的现象发布了“四不准”规定,“四不准”包括: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而前段时间在网上,校方强迫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的现象被屡屡曝光,明显违反了教育部相关规。
“学校不会强迫我们签署就业协议,但会用利用辅导员讲述或者授课的方法鼓励我们就业。”河北这所高校的一名同学说。
要数字好看 还是要人尽其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采访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部团委书记王丽文,她说:“当前高校就业率统计乱象丛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一些高校对‘就业’一词概念模糊,不符合就业率指标本身的含义要求;二是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仍在就业率中得以体现,造成数据统计偏差;三是‘灵活就业’方式统计困难;四是就业率不能反映学生就业质量,最终导致违约率较高;五是就业率的发布没有相关机构监督,数据容易受到人为操控。
王丽文还提到,国家应该以居民幸福感指数为参照,建立一套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工作满意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将个人兴趣、专业和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结合,为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就业率统计的不准确,还将影响政府决策,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曾经提出,衡量就业工作做得好不好,仅用就业率数据,对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可能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说”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一个怪现象,即大家感觉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可就业率数据却越来越好看,在三四月时,就业率数据还很低,可到了6月,一下子就飙升到70%至80%。这样的数据,只会制造表面繁荣,对就业决策产生误导。
|